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
2014-12-25 01:46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看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质的实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揭示了人性的生成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以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创造性,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道德教育必须以超越性为本质,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人的本质的生成创造性,激励受教育者把人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促进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道德教育要实现其超越性本质,必须以对现实的积极适应为基础,重视德育的个人价值,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道德规范内化为德性,外化为德行,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道德教育;超越 道德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对人的正确理解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点。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解人,克服了对人性的片面、固定的认识,揭示了人类本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生成创造性,从而深刻地启示了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为我们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道德教育作为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能够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中找到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清晰的实践思路。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历史性和具体性是其理论特质,它超越了以绝对性、抽象性为特质的本体论思维,真实地表征和塑造了人的生存本性和生命精神,刻画出了人类生存活动的基础性、自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1]马克思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的生命活动的,认为人的生命本质具有历史性、生成性和创造性,人的生命活动是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双重的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2]可见,人一方面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作为一种实然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人“并不是自然给予的现成存在,也不是一经存在便不再变化,而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在历史中发展的存在”[3]。也就是说,人总是不满足于既定的生存状态,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作为一种应然性而存在。因此,作为二者的统一体,人的存在是一个由理想变为现实、由应然变为实然不断]进、提升的过程,即人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因此,对个人而言,在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已经规定或注定了的本质或命运,人可以在其现实基础上通过生命实践实现实然向应然的提升,达到对现存状态的超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引导人做人处世的活动,其根本任务就在于,引导人正确认识实然,即当下的生命状态,启发人产生应然性要求,激励人积极实现由实然性存在向应然性存在的转化。可见,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功用。
从社会功能上来看,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事业,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效果。因此,“面向未来”是包括道德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根本思路。而且,道德教育比之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更具有“未来”意义,因为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它不是人们现实行为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用应是、理想的标准来对它作出善、恶的评价,并以此来引导人的行为”[4],道德的这一特性就内在地决定了道德教育的本质不是要让受教育者理解怎样的行为才是道德的,人们应该达到一种怎样的道德水平,更不是通过制定各种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持人们的生命现态,而是通过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引导个体的生命实践,使个体实现对现实生命状态的超越。而且,道德教育只有真正实现其超越性本质,才能真正成为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驱力,而不只是扮]各种社会问题的“救火消防员”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