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相互关系(4)
2015-02-02 01:07
导读:(二)不能用人民民主来否定党内民主,而应监督和促进党内民主 中国的国情决定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推进人民民主的关键
(二)不能用人民民主来否定党内民主,而应监督和促进党内民主
中国的国情决定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赖以发展的决定性环节,也是推进人民民主的关键,执政党党内民主搞不好,人民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力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因此,发展党内民主也就不是一党之事,而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事情。独断专行、个人凌驾于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上,这绝非人民之福,只能酿就国家、民族的悲剧。相反,党内民主的充分发展,必然产生一种示范效应,带动其他党派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那种把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对立起来,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就会削弱人民民主,从而追求所谓没有领导、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民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邓小平曾指出:“今天的党中央坚持发扬党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并且坚决纠正过去所犯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竟然要求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更是广大群众所不能容许的。这事实上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瓦解和覆灭。”那种否定党内民主,脱离党的领导的主张,只能把民主吹得精光,国家也会变成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为此,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多种人民民主的制度和形式,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群众和媒体舆论等的监督作用,督促党内民主的发展。
(三)有没有党内民主,党内民主充分不充分,效果如何,要用“三个代表”的实效来检验“三个代表”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的实现程度与党内民主的发展呈正相关。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宗旨既然是为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及小群体谋利益,就更应该遵循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其实,党内越民主,民主越充分,民主效果越好,就越能体现人民的意志,重大政策的出台、重要的人事任免、公共权力机关的动作透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人民的监督,为人民所感受和体会。只要党真正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严格加强自身的建设,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发展党内民主,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以权谋私,不搞既得利益集团,就会永葆生机与活力。党内是否有民主,民主是否充分,效果如何,其标准只能是“三个代表”的实践效果。
(四)敢于和善于发展人民民主,是执政党成熟和坚强的标志,也是政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之后的必要转变和选择
是否敢于和善于发展人民民主,是衡量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只有按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党派,才能确保它的领导核心作用。背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压抑人民民主发展的党派,则不能永保生机与活力,不能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还必须看到,正在发展着的数字化网络技术,建设双向互动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形式,使全球各国各类信息源的全面贯通和横向互联成为可能,从技术上为提高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大众传媒政治监督的力度,奠定了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意识,方便了民主的操作。政党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执政党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加强和改善对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领导,敢于和善于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也是加强和改进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能否从根本上增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断防止和避免脱离群众这一最大危险的重要保证。只有始终当好“三个代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党才能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才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国家也就能永远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