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后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2)
2015-02-14 01:06
导读:第一,政府应该利用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政府部门作为当地资源的主要控制者,掌握着大量机会成本很高的稀缺资源。由于落后地区大部分
第一,政府应该利用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政府部门作为当地资源的主要控制者,掌握着大量机会成本很高的稀缺资源。由于落后地区大部分政府领导缺乏类似企业家的经营意识,使得许多有用的政府资源被闲置或浪费。因此,只有通过将政府资源合理地经营,使政府资源从政府部门手中转移到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的企业或个人手中,才能使政府资源获得最大收益,从而解决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来源问题。
第二,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电子政务是一项庞大的
系统工程,一个政府部门无论是从工作职能上,还是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都不可能养一支专门的队伍来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公务员,通过相应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互动式操作就行了。而大量的政府业务系统开发、政府网络维护等工作则应通过招标等方式外包给专业化的IT公司去做。这样,政府部门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既可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压力,确保维持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来源,IT企业也可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从而使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
例如,北京市政府以“统筹负责制”的方式交给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来建首都公共平台网络,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网络运营及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政府的投资将从开始的一次性巨额投入到渐渐减少运营费用,而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将因越来越多委办局的接入而获得更多毛利,这样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吸收民间投资。在电子政务建设投资方面,必然面临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其中投融资主体的准入机制、投融资的原则、资本运作与监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因此,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在保证政府财政一定量的投入同时,还要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为此,落后地区地方政府要深化信息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形成有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主体和多类投资政策构成的新的投融资体制。在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投入上,要确定政府投资的重点、范围和投资主体,区分和界定好哪些是政府应该投资的,哪些是可以市场化运作融资的,凡是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都要市场化运作。
例如,为了克服政府在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韩国政府创造性地应用了“先投资、后结算”的融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韩国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获得了大量的民间投资。总之,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投资和融资问题,可以为各级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同时有关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司/企业也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实际上,只要落后地区坚持实用原则,注重实效,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就不会太昂贵,就能持久地进行下去。电子政务建设是要花钱的,虽然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并不充裕,但也不是挤不出一点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不在于技术先进,而在于实用、适用。例如很多地方的“12345”便民服务电话比政府网站更加有效,这是因为很多群众还没有拥有电脑,还不知道怎么上网,虽然会上网的可以到网吧去上网,但是还是觉得家里的电话来得方便。因此,落后地区政府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按怎样能给群众以最大方便的原则来办事。实际上,电子政务建设不一定非要全部计算机化、网络化,传统信息技术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互结合会更加富有成效。只要落后地区政府部门领导有讲求务实的精神,电子政务建设费用并不见得就很高。不要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砍掉那些费钱的、华而不实的项目,就可以增加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比。只要电子政务系统真的能够带来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就能持久地开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