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与人性的反思(1)
2015-02-22 01:08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制度化与人性的反思(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人公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
[摘 要]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主人公历经20年的艰苦努力,实现灵魂与肉体自我救赎的过程。影片所表现的深刻、玄奥的宗教、社会、人生哲理是该片受到赞扬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触及到了人类灵魂最深处的东西,它反思的是一个关于体制化与反体制化、希望与绝望、灵魂救赎的深刻的主题。
[关键词]制度化 人性 依赖性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一个男人为了自由,花掉足足二十年时间从监狱里逃脱的故事出自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之手,关于对电影的解读,存在着若干版本有人从影片中读出了美国司法系统的黑暗:主人公安迪因为一桩冤案进入肖申克监狱,始终无法洗刷罪名,只好依靠一己之力脱困樊笼;有人从影片中读到了充满宗教色彩的隐喻:安迪说服狱警为犯人提供啤酒象征耶稣化水为酒的神迹;藏在圣经中的岩锤暗示《出埃及记》的重演;典狱长
办公室里的箴言“上帝的审判总比你想得来的要早“表达神的裁决必是公正的;也有人从影片中读到了对体制的反抗:面对难以逾越的高墙,是适应它进而依赖它,还是反抗它进而摧毁它,这是监狱中甚至现实中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老布克斯选择了前者,于是在被释放后无所适从,以自杀了结残生;安迪选择了后者,最终重获自由;而瑞德在安迪的救赎下,完成了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变,也成功获得了新生。
我赞同最后一种观点。在我看来,司法的漏洞是永恒存在的,作为一种预后的手段,法律先天便不具备公正和公平的条件。它能做到的无非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遵照大多数人的意愿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仅此而已。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对于案件的交代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做更多的赘述,显然无意于把重点放在讨论司法的问题上。关于这桩谋杀案,整个世界上有四个人知道真相,两个人当场死亡,一个人是真凶,另一个人被关在肖申克。斯蒂芬·金在书中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道:“不过我是经过了很多年才相信他的无辜,如果一九四七到四八年间,波特兰高等法院审判他的案子时我也是陪审团的一员,我想我也会投票赞成将他定罪。”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离奇的案件只是一个引子,确认把主人公稳妥地放置进铜墙铁壁的体制之内,它便不再重要;而有意无意地与宗教故事相互重叠的部分更象是叙述技巧,借以触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共振。影片的核心立足于几句重要的台词安迪:“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然后你逐渐的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赖他。这就是体制化(First you hate them,then you get used to,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That is instititutionalized.)。”
安迪:“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that they can’t get to...that is hope)。”
什么是体制?肖申克的高墙。典狱长及他的训词“把信仰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安迪狱室墙后的泥土。什么是希望?从狱警手里获得的啤酒。连续七年每周写给州议会寻求图书馆资助的信件。令院子中所有囚犯倾耳聆听的从广播里传来的《费加罗的婚礼》中“多么温和的西风”。通往下水管道的隧道。
在肖申克,希望不再是某种若隐若现的精神,无论是对体面生活的坚持,对美好事物的追寻,还是对自由的向往,都具体到了每一个音符每一粒石子和每一把泥土。正因为时间之漫长,足以让人关注哪怕最琐屑的事;但也正因为时间之漫长,才显得这希望如此真实持久,如同黑暗处的一点火种,微不足道却永不熄灭。在这里,对希望的理解和我们每个人所知道的那句名言如出一辙:“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换作安迪的论述则是:“如果每年滴一滴水在坚硬的水泥块上,持续滴上一百万年,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