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逻辑前提(2)
2015-03-27 01:02
导读:改革实践在推进,经济社会在发展,人民的需要在增长。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经济
改革实践在推进,经济社会在发展,人民的需要在增长。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及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现代化奋斗目标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而确定的党的中心任务,所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两个基本点”则是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的必由之路和政治保证,所涉及的一方面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是基本价值原则的坚持和基本制度的完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目标反映了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重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时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牢牢抓住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愈益明确。2002年党的十六大基于对人民生活总体小康水平的现状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Z--。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奋斗目标,也正是对社会主要矛盾深化认识的逻辑必然:一方面,人民有着日益增长的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落后,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人的全面发展还任重道远。那么如何解决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总的来说要靠发展,要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靠全面建设和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 总体布局的发展是对改革实践中社会变革的特征和趋势准确把握的必然结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可供参照的发展模式。在这项伟大事业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一直非常重视认清改革发展中的社会变革问题,因为这是确定和调整工作布局、战略任务的认识前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是一场社会变革。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邓小平于1985年9月指出:“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这是对当时社会变革的总体认识,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的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论断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变革。2000年5月,江泽民在分析“三个代表”要求提出的历史背景时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
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这必然会给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给我们党执政和领导各项事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这里,已经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全面考虑“多样化”趋势的影响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侯德泉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再反思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