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逻辑前提

2015-03-27 01:0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发展的逻辑前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总体布局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对社会变革特征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改革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的理性思考为认识的逻辑前提。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逻辑前提;党的十七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工作安排上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指的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宏观结构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总体布局与全面改革的整体思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提出四位—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体。”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确定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基本纲领的论述中充分体现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现代化战略目标,并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作了全面部署。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人们的认识都以客观实践为基础。作为主观形式的认识,就某一特定的反映对象而言,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多层次的认识形式之间存在着互为前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作为一种认识的理论形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现实依据,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对社会变革特征和趋势的准确把握、对改革发展中不协调问题的理性思考为认识的逻辑前提。
  
  一 总体布局的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逻辑必然
  
  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我们曾有过曲折。1956年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基本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但后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实际上偏离了这种认识,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致使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甚至中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放了思想。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这样的论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十多年来,这一论断被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及修改的党章所肯定和坚持,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七大坚持了“两个没有改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然而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党的十三大前后以来,就一直有人认为这一论断已经过时,但又提不出更恰当的新表述。其实,这一堪称经典的论断一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常新的含义,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在这一论断中,社会主要矛盾的—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不仅是“需要”的数量增加,而且应包括“需要”的质量提高和结构优化。关于这种需要,党的八大的表述中用的是“经济文化需要”,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论断中用的是“物质文化需要”。“物质文化”,不能理解为狭义的“经济和文化”两方面。既然人民的需要是日益增长的,那么我们的认识也应随之不断地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物质文化”已成为一个反映人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而又有着具体时代内涵的特定概念。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落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只有摆脱了不发达状况,我们才可以进入高一级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少人把“生产”理解为“生产力”,这是明显的误读。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从概念的外延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并不因此就忽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
上一篇:农村政治学研究方法诸问题——对《岳村政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