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边远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考(1)(2)
2015-04-25 01:10
导读: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
3.生产组织性不强,劳动生产率低。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当前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手工生产阶段,组织性差,生产比较盲目,种什么、怎么种?全凭农民自己的感觉和喜好。而且大多数在家种地的劳动力除了农忙时间外基本处于半失业状态,总体劳动生产率极低。
(二)农村农民增收问题
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在自身土地上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在自身土地上获得增收的可能也非常小,他们的收入大多来自于外出打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不高,收入每年增加的幅度不大,有的农民年收入有时还会减少。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下降的趋势。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边远山区农民每年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不超过4%。
(三)劳动力转移问题
从目前来看,重庆边远山区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转移方向。主要向两个方向转移:一是从农村向大城市转移,这些进城人员主要从事一些城里人不愿意做的所谓“下等”工作,工作条件差,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收入也比较低。二是从西部向东部和广东沿海地区转移,这类转移人员主要在当地的工厂里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劳动时间比较长,单位时间报酬比较低。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有65%以上的边远山区农民转移到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
就业。
2.转移方式。重庆边远山区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有两种输出方式:一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实现就业,在亲戚朋友的“传、帮、带”下实现就业;二是通过自发形式出去。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外务工农民中,有50.9%为自发外出,有47%为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只有约2.1%为政府部门组织外出。可见,重庆边远山区农民主要以自发输出和亲朋好友介绍为主,通过中介组织和政府引导的量很少,这导致农民工的转移就业盲目性较大,基本权益大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3.转移稳定性差。由于转移比较盲目,工作技能不高,转移稳定性也比较差。能够在转移目的地长期居住下来成为当地居民的人非常非常少,根据我们的实际调查结果,重庆边远山区农民能够实现真正转移的比例不到1%。大多数人都是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又转移到其他地方或者回家,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移,这种转移也不是国家城乡统筹规划中提出的“从农民到市民”的转移,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伪转移”。
4.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1)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当前的重庆边远山区,除了过年过节之外,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康的青壮年劳动力,看到的只有15岁以下、无人管教的儿童和60岁以上、整天在地里忙碌的老人。(2)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形成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问题。由于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文化水平低,工作技能差,个人素质也不高,生活习惯、卫生习惯都不相同,很难得到城里人的真正接受和认可,有时还会受到极不公正的歧视,致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些因素可能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心理发生转变和扭曲,失去平衡,进而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重庆边远山区外出务工农民出事的比例每年不低于3%。
(四)经营体制问题
现在重庆边远山区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责任制虽然在过去20多年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经营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找到一种更能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新的土地经营体制。
(五)农村基层组织问题
1.农村基层组织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行政和决策能力、政策领悟和理解能力、制度执行和创新能力等都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根据我们的调查,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镇里的从业人员中,包括书记、镇长在内,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一两个,村长、村支书最多就是初中、高中毕业生。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大多是上传下达、处理一些杂七杂八的一般事务,很少有人去考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根本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重庆某个边远地区的村要改造其已经破败不堪的村小学,但是又没有钱,怎么办呢?最后的办法是一方面向镇政府要,一方面在年终的时候把该村在外工作的人员召集起来要他们捐款。这种方法虽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是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不能解决该村长远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