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后的俄罗斯与北约东扩(3)
2015-05-08 02:15
导读:三 9·11事件所形成的国际反恐怖主义联盟并没有带来美国单边主义的消退与多边主义的出现。战争还未结束,美国就单方面退出了《反导条约》,俄罗斯及
三
9·11事件所形成的国际反恐怖主义联盟并没有带来美国单边主义的消退与多边主义的出现。战争还未结束,美国就单方面退出了《反导条约》,俄罗斯及整个国际都没有能作出强硬的反映。在这样一种单边主义的国际环境下,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也会按原定计划向前推进。
在2002年11月的北约首脑峰会上,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将有可能作为未来的北约成员国提出并进行讨论。从中东欧6国来看,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在、、军事上都不合格,在北约看来,他们只是安全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斯洛伐克提供了一条陆上走廊到匈牙利,政治也开始复兴,但其军事力量从独立后才开始建设,非常薄弱。斯洛文尼亚达到了北约的政治经济标准,也有一条陆上走廊通向匈牙利,但军事力量同样弱小,没有能力进行力量投送。罗马尼亚在巴尔干、黑海占重要地位,有可能成为“南方的波兰”,可以作为北约的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在巴尔干行动。保加利亚在巴尔干也占有重要位置。罗、保两国可通过伙伴关系计划为北约实施欧洲东南翼战略作出贡献。中东欧六国中最有可能在第二轮加入北约的是斯洛伐克与斯洛文尼亚。
与中东欧国家相比,波罗的海国家更符合北约的标准,在地缘战略上也非常重要。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经济政治状况良好,立陶宛曾被认为是条件最好的北约候选国。但在北约的下一轮扩大中,波罗的海国家不大可能同时加入北约,有可能是其中的一到两个国家加入,也有可能是三国都不会在第二轮加入。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对于俄北关系、俄美关系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西方学者认为,波罗的海国家加入北约将给俄美关系带来更大的混乱。莫斯科卡耐基基金会学者认为,“在2002年北约扩大到波罗的海国家将增加俄罗斯对西方长期的、深深的敌意,这样的结果不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不符合西方的利益,也不符合波罗的海国家的利益”。[6]该基金会欧亚部主任安迪·卡卿斯则建议:“为了给北约及俄罗斯一定的时间来建立合作的基础并加强了解,在2005年之前北约不应该扩大到波罗的海国家。”[7]2001年11月,普京访美期间在华盛顿表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参加的国际组织,他不反对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但认为三国加入北约已没有意义。波罗的海三国对普京的这一讲话立即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普京明显地缓和了先前反对北约东扩的立场。情况是否如此,看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除中东欧及波罗的海国家外,9·11之后的中亚形势也值得关注。总的来说,中亚及高加索地区没有出现符合北约标准的候选国。但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极其重要。长期以来,俄美之间为争夺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但中亚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后院,美国一直无法染指。9·11事件后,俄罗斯作出重大战略让步,中亚国家相继为美国开放领空,同意美国在中亚建立军事基地,美国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达成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美军在中亚的去留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无疑,如果美国及其盟国在中亚长期驻军,必将为中亚国家加入北约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北约的扩大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北约政治事务司的米夏埃尔·吕勒在《北约评论》2001年秋季号撰文对2011年的北约进行展望。他认为,十年后的北约最明显的特征是规模扩大,经过几轮扩充之后,北约成员国的数量将增至25个或更多。[8]而兰德公司的预计是,从现在起,2010到2015年间的北约将实施4轮扩大,平均3到4年扩大一次,每次2到3个国家加入,那么,到2015年北约成员的数量由的19个将发展到27个。[9]
四
9·11之后俄罗斯与北约关系的接近为未来北约东扩增添了新的难以预测的因素。一方面,北约可以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取得俄罗斯的信任,让俄罗斯相信北约东扩不是针对俄罗斯的,而是为了整个欧亚大陆的稳定,为了对付冷战后出现的全球性问题,如恐怖主义、民族矛盾与领土纠纷等;但另一方面,也为北约东扩增加了一定的风险,来自俄罗斯的阻力有可能比过去更大。因为9·11之后的俄罗斯与过去相比有更多的机会与北约进行合作,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来寻求阻挠北约东扩的推进。通过新的俄罗斯—北约联合理事会,俄罗斯不再是“事后型”地被动接受北约的安排,而是作为“事前型”的平等伙伴参与协商。尽管没有最后的否决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对未来北约事务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尤其是,在北约东扩到前苏联国家时,没有俄罗斯的首肯与妥协将是难以成功的,这将取决于双方之间又一轮艰难的谈判与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