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对国家政权的依附性(3)
2015-05-18 02:07
导读:借助政权的大力支持,金融工业集团在市场机遇面前无往而不利,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很快就迅速壮大发展起来了。 三、问鼎国家政权,走向极盛 资本急
借助政权的大力支持,金融工业集团在市场机遇面前无往而不利,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很快就迅速壮大发展起来了。
三、问鼎国家政权,走向极盛
资本急剧膨胀以后,集团的触角很快就开始伸向国家政权。1996年,1997年,这段时间里,金融工业集团成功地实现了问鼎国家政权,达到了其发展的极盛。
1996年,俄罗斯总统换届选举,面对共产党候选人久加诺夫上台的威胁,各金融工业集团在别列佐夫斯基的撮合下,联合起来支持叶利钦竞选,并进而推动叶利钦连任成功。为了答谢金融工业集团在其竞选总统的关键时刻施以援手,叶利钦在作出涉及政策和政府人事调整等重大决策时,每每听取金融工业寡头的意见。而且,论功行赏,1996年8月14日,叶利钦总统任命年轻的私人银行家波塔宁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1996年10月29日,又任命金融工业集团的代表别列佐夫斯基为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负责经济问题。金融工业集团的代表进入到了国家的核心领导层,开始了对国家决策的直接参入与制定。对此,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公开表示:“……必须参加政府以保护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商界认识到,如果商界得不到巩固,如果我们不是强大和果断的,就会丧失机会,要让市场过渡自动地去进行,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运用我们的权力去实现这一过渡。”[1]波塔宁在担任第一副总理以后,也毫不掩饰地表示:“请大家进入政府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步骤,因为这可以带来具体的好处。并且在任职期间打算依靠商界同行的支持。”[2]金融工业集团明确把入阁参政,参入决策当成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及需要努力争取的重要目标。由官僚而来,羽毛丰满后又再染指政权,回归官僚。由权力衍生资本,资本扩张后又插足,攫取权力。金融工业集团的这种发展路径充分地体现了其官僚资本主义的色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走进政权为金融工业集团立即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以波塔宁为例,其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的消息公布的当天,仅几小时之内他所经营财团的企业股票暴涨,抵押给波塔宁财团的诺利里斯克镍厂的股票上涨4.6%,全天上涨8%。其他金融工业集团的股票也紧随上升。[3]叶利钦还签署总统令向波塔宁财团所属的诺利里斯克镍厂提供税收优惠和6.9万亿卢布的财政支持。波塔宁进入政府后,其财团在所谓的“投资竞标”中,设置障碍,排除他人,连续以低廉的价格取得了诺利里斯克镍厂38%的股份、“辛丹卡”石油公司34%的股份。[4]波塔宁的奥涅克西姆银行获利更多,不仅成为国家许多部门的代理银行,掌握国家预算和外贸资金,而且参入武器进出口的业务。从1996年8月波塔宁当上第一副总理至1997年3月被解职,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奥涅克西姆银行资产急剧扩张,在俄罗斯各大银行中从排行第五一跃上升为排行第三。
进入政权也给别列佐夫斯基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俄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就指出:别列佐夫斯基进入政界就是为了使自己的“帝国”兴旺发达。[5]当所有其他企业进口汽车设备受到禁入关税限制压力的时候,别列佐夫斯基的罗戈瓦斯汽车公司却得到了关税优惠权。[6]别列佐夫斯基的个人财富也迅猛增长,在世界最有名的杂志《福布斯》1997年评选的200世界富翁
排行榜上,别列佐夫斯基名列第97位 ,他拥有私人财产30亿美元。[7]1997年1月,别列佐夫斯基进入俄罗斯10大政治家行列。1997年10月美国一家杂志评选世界最有的人物,俄罗斯只有总统叶利钦和别列佐夫斯基榜上有名。[8]其他金融工业集团也因接近政权而左右逢源,大受其益。
在1996年,1997年两年的时间里,金融工业集团在俄罗斯呼风唤雨,纵横捭阖,走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四、遭受政权排斥,开始逐渐衰变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持续不断,与此相应,俄罗斯政府也几度改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被解散;基里延科政府执政120天夭折;普里马科夫再组新内阁。而且,每一界政府都奉行不同的方针。这种政权危机对金融工业集团打击比金融危机还大。政府频繁更迭与政府方针的重大改变意味着金融工业集团与之生成和发展的政治关系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