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1)(2)
2015-05-27 01:42
导读: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希望看到来自前沿的真实报道。美国传统媒体的报道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以真实、及时、全面为主要特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希望看到来自前沿的真实报道。美国传统媒体的报道显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以真实、及时、全面为主要特点的博客报道却饱受读者欢迎,因此导致传统媒体公信力遭遇空前质疑。最终,这场博客与传统媒体间的较量以同年6月《纽约时报》总编辑和执行主编因被博客揭露真相被迫下台而谢幕。
在中国,以方兴东为首的中国IT界著名评论员发起了博客在中国的普及运动。笔者认为,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启蒙阶段(1998年-2002年),方兴东等人很早就关注博客现象,自1998年以来发表不少研究论文。而2002年8月,中国首家专业博客网站“博客中国”成立标志着博客在中国的发展正式起步;成长阶段(2003年-2004年),2004年7月,“狗日报”博客站点获得2004国际博客大奖赛的“最佳中文记者博客奖”,将中国博客映入了国际视野;普及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公认为博客的大众化元年,是全球互联网及博客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该数字已达1 600万。单从国内博客数量相对中国网民总数就可知,博客用户已完全渗透到全体大众。这标志着博客正式从精英走向大众,开启互联网发展到真正个人化时代的帷幕[2]。
二、博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博客以其独特的自主性、时效性、共享性和平民性等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开拓视野,增进师生交往,更新知识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也给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
1.动摇主流思想,挑战意识权威
因为博客是一个“没有篱笆的万花丛”,其中不同层次的思想和文化在博客中自由传播、碰撞和交融,对原本就拥有多元化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其中不可避免的庸俗文化同样会充斥到大学生思想当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独接受教育者事先设计好的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他们以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和选择自己认同的答案。教育者从以往的唯独权威蜕变为教育过程中的与被教育者同等地位的发言人,以往的意识权威地位被打破, 而接受者——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原有教育手段亟需革新
博客是新兴事物,以其独特的特点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客上海量的信息来源及便捷的交流方式,给希望扩大视野、拥有探奇心理、喜爱交友等特点的中国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和展示自己的空间,传统的“灌输——接受”的教育方式已显得相对落后,亟待改进。
3.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载体更新的挑战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指的是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传统的行政班集体不仅是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机单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班集体的自身建设、建立良好集体规范、确立明确的集体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作为手段。而博客的出现则淡化了集体的观念,学生的个体意识突显,给传统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挑战。
4.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博客,建设博客思想教育新阵地的挑战
博客以其特有的性质,迅速传播开来。博客的建立具有很大的自主性,每个博客的内容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一个未成熟的发展期,对信息的筛选和吸收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博客、积极利用博客、抵制不良信息是摆在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同时也为开拓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供了机遇。
三、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博客是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具,较其他传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导向、师生交流和渗透覆盖等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优势。
1.思想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