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1)

2015-05-27 01:42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初探(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
[摘 要]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应用。文章认识和发掘了博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导向功能、师生交流功能和渗透覆盖功能等重要作用。分析了博客的兴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进而对博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博客;界说;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    Abstract:Blog, as a new way of life and study,has already been accepted and appli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Blog at the aspects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to college student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its universality. It also analyzes the challenge of Blog brought about to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makes a discuss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Blog in the ideological work.   Key words: Blog; area;development process;ideological work;way of applicatio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交流手段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E-mail、BBS、ICQ(IM)再到时下的Blog(博客)。互联网技术神话般地将地球真正意义上地演绎成“地球村”,网络传播媒体给我们提供了最为便捷、便利、实时的传播方式。博客,互联网上最新的发展潮流,正将以其无形的触角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当中,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时下,一股浩荡的“博客流”正席卷着互联网界。而作为博客的重要使用群体——当代大学生,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正因博客而悄然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博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博客界说与发展历程
  
  1.博客界说
  博客源于美国,英文名称为blog,是Web和log的缩略词。博客综合了原有多种网络表现形式的特点于一身,是网络界的混合体,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较为困难,易陷于形式主义。现在对博客较为全面、科学的定义是方兴东、王俊秀提出的,他们认为博客的概念包含三个基本要素:(1)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2)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3)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外观布局和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1]。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2.博客的发展历程
  “Weblog”一词第一次被使用是在Jorn Barger 1997年12月运行的“Robot Wisdom Weblog”,其表达的意思为“常更新的,有标题、留言和历史记录的个人主页”。而“Blog”一词公认的是Peter Merbolz在1999年命名,随后,逐渐被公众所认同为博客的正式名称。在博客的发展史中有三件事功大无量,它们不约而同地与孕育它的国家——美国,有着无法迂回的关系:
  被忠实读者称赞为“公民的记者”的马特·德拉吉在1998年1月17日深夜在其个人Blog网站“德拉吉报道”(drudgereport)上发布了令世人为之震惊的消息:“在付梓前的最后一分钟,星期六晚上6点,《新闻周刊》杂志抽掉了一条足以动摇华盛顿基地的新闻——美国总统与一个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闻名全球。从此,“德拉吉报道”不再仅仅属于马特·德拉吉个人所有,而是全球人所有。对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报道,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博客的巨大威力。
  “德拉吉报道”让世人感受到了博客的巨大威力,同时依旧心存些许质疑。但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幸存者的博客对整个事件的切身的回忆和反思则让访问者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事件的震撼。可以说 ,对“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报道不在美国任何一期报纸上,而在幸存者的博客上;对整件事最深度的反思也不是出自哪一位著名记者的笔下,而是蕴藏在诸多的博客的日志中。“9·11事件”同样也印证了“德拉吉报道”惊人的影响力,9月16日,“德拉吉报道”首次跻身网站访问量的前20名,一举超过了《今日美国》和《华盛顿邮报》的网站。
上一篇: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