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价值的特殊构成呢?就是我所提出的这样一个公式:W=c (v m), v m=n, n=n1 n2 n3,因而W= c n = c (n1 n2 n3)。在这里,W表示社会主义商品价值,c表示所费社本的补偿价值,v表示个人需要价值,m表示公共需要价值;n表示需要价值,n1表示社会收入,n2表示集体收入,n3表示个人收入,因而n也表示社会主义收入的总体。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就是由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所组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从生产一般看,劳动分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分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活劳动分为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当产品转化为商品后,劳动就表现为价值。因为价值公式W=c v m,就体现物化劳动(c)、必要劳动(v)、剩余劳动(m)。把必要价值当作一般必要劳动的凝结,剩余价值当作一般剩余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W=转移价值(c) 必要价值(v) 剩余价值(m)。当然,这只是一个价值构成的一般公式,然而它是市场经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成为雇佣劳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都是商品,一般必要价值转化为资本主义必要价值,形成“工资”即“可变资本”范畴。因而,这个一般公式转化为资本主义价值构成公式,即W=c (v m)。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商品价值表现为资本价值加资本主义剩余价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已成为自主劳动,活劳动独立化为一个整体,劳动者成为生产主体,一般必要价值不能够也没有必要转化为资本主义必要价值,而只能转化为社会主义个人需要价值,从而成为劳动者个人劳动收入,满足个体及家庭生存发展的需要。劳动成为取得这种个人收入的唯一来源和量的确定尺度。因此,这个一般价值构成公式就转化为社会主义构成公式,即W=c ( w m)。这就是社会主义商品价值等于社会主义资金价值加社会主义收入。这里的关键,是必要劳动不再并入物化劳动,而并入活劳动。这是自主劳动范畴的本质要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主劳动使一般必要劳动和一般剩余劳动都成为劳动者必要的劳动,即都是社会主义必要劳动。马克思指出,公有制的建立将会使剩余劳动那部分劳动列入必要劳动部分,因而必要劳动的范围扩大到整个活劳动部分。马克思说:“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形式,才允许把工作日限制在必要劳动上。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要劳动将会扩大自己的范围。一方面,是因为工人的生活条件日益丰富,他们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将会列入必要劳动,即形成社会准备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所必要的劳动。”①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之后,一般剩余劳动就转化为必要劳动,从而一般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必要价值。但这种“必要价值”已经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而不再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了。这种必要价值体现了自主劳动的社会性质,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必要价值。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包括由一般必要价值和一般剩余价值转化来的两个部分即( v m)。然而它们首先是一个整体,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出现。因此,我把它叫作“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
“需要价值”,用n表示。②社会主义商品价值就由社本价值加需要价值这两部分构成,即W=c n。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的自主性质,一般必要劳动并入活劳动,与一般剩余劳动并入必要劳动,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总之,商品价值中的v与m部分相互结合为一个新的经济范畴了。“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需要价值”这一新范畴的形成,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这一范畴是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最高理论概括。
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部劳动获得了必要劳动的性质。社会主义必要劳动在实质上是自主劳动,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为劳动者自己的利益所进行的劳动。但是,由于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划分是人类一切社会劳动的共性,因而社会主义必要劳动仍然应划分为两个部分:由必要劳动转化成的个人必要劳动和由剩余劳动转化成的公共必要劳动,相应地表现为公共必要价值(m)与个人必要价值(v)。而且,因为是公有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整体利益,在公共必要劳动与个人必要劳动这对非对抗性的矛盾中,公共必要劳动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因而个人必要劳动要服从公共必要劳动。这种关系,体现在社会主义必要价值即需要价值的内部的结构上,就是个人需要价值要服从公共需要价值的排列次序。这个次序为(m v),即表现为m在前而v在后。因为只有作了各种必要的社会扣除从而保证公制生产的基础以后,才有个人消费资料的分配。因而,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必须进一步修正为W=c (m v)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