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历史观的特征(1)(3)
2015-09-25 01:43
导读:(2)洋为中用。 毛泽东认识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
(2)洋为中用。 毛泽东认识到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21]。又说:“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22]。但这种吸收“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23],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毛泽东在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财富的态度上,采取了“大量吸收”的博大胸怀,他是站在全人类文明的历史高度,来看待世界历史上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的优秀成果的。他理直气壮地要求中国人吸收、继承、发展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
二
革命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观最为鲜明的特征。
作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的卓越领导者,毛泽东不是以史学工作者或史学家的身份对历史进行研究和全面论述,而是以革命领袖的身份来概括同现实革命斗争密切相关的部分。他的研究和论述是为中国革命服务的,因而在实际研究中,毛泽东的历史观明显地表现为革命史观。可以说,他对历史的研究和全部论述都是围绕革命史观而展开的。“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24]它既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或中国化的一种理论表达形式,又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毛泽东的革命史观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革命发展论的形成,经历过一个转变的过程。尽管他很早就立志要改造中国和世界,但由于早年的毛泽东深受康、梁改良思想的影响,主张以改良的方式来进行,并为此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为社会改良和湖南自治鼓吹呐喊。但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统治和南北军阀集团不断混战的现实,使毛泽东幡然醒悟,对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重新作了分析:“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涂,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25]。几日后在致蔡和森等人的信中,清楚地表明赞同蔡和森的主张:“应用俄国式的方法”,“赞成马克思的方法”,也就是组织共产党,开展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26]。它与政治改良运动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从此,毛泽东与政治改良的方式完全分手,走上了发动和领导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极为重视革命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不仅以毕生精力为中国革命而奋斗,而且从理论上作了长期的、从未间断的探讨,形成了意义非常重大、影响十分深远的革命发展论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论综合起来有如下几项内容:(1 )他用农民革命解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指出从秦朝陈胜、吴广起义至清朝太平天国的大小数百次起义,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7](2 )他用革命来概括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认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然后中经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许多个别的阶段,“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28](3 )他把整个中国革命划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又把前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小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属于旧的资本主义世界革命,而是新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4 )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论述。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最基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完全满足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需要,成为中国革命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和正确指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全可以说就是毛泽东革命发展论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