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政治体制改革与十六大的主题选择(1)

2015-11-08 01:21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政治体制改革与十六大的主题选择(1)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国
摘要: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焦点。十六大是及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好时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重要的日程,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理论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现代化 多年来,中国人对21世纪有一种特别的憧憬和祝愿,这缘于我们特有的“世纪情结”。 19世纪,是堂堂中华由天朝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世纪,是由盛而衰的屈辱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民不断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最终赢得民族独立,开始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世纪,是灾难深重倍经曲折的世纪;21世纪,必然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作为我国现代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历史把重大责任赋予了我们党,人们对我们党寄矛厚望。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一年,明年我们党将召开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六大。十六大确定什么样的主题,关系到我们党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关系到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姿态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推进,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深深地感到,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将之确定为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大业的迫切需要和历史性的伟大选择。 一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最显著的时代特征,要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有机统一,不可偏废。改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在邓小平改革思想中,政治体制改革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脱胎于革命战争年代而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本确立的,是在大规模群众运动和不断强化指令性计划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很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早在1980年8月,邓小平就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精辟地分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2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仍感到它有巨大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1“权力过分集中,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这个问题长期没有足够的认识,成为发生‘文化大革命’一个重要原因,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再也不能不解决了。”2“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3邓小平的这篇重要讲话,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4的名言,在此之前邓小平还说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5的名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先后多次提出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在《邓小平文选》中有相当深刻的论述。1986年6月10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央负责同志汇报当前经济情况时就鲜明地指出:“现在看,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6过后不久他又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71986年9月-11月,邓小平多次集中谈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说:“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8在十三大前后,邓小平又多次阐述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能有的人会说,那些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是邓小平在1989年“政治风波”以前说的,此后他未必再坚持了。我们认为这种揣测是毫无根据的。1989年“政治风波”后,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特别强调“十三大的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9这“一个字都不能动”肯定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不能改变。在中央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时,据说有人建议邓小平同志删去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但小平同志不答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是1993年和1994年陆续出版发行的。可见邓小平并未改变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看法。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号召全国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冒”,突破姓“资”姓“社”的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的标准。这说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是一贯的。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武器。 二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内在要求和逻辑结果,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党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开始了被称作“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1982年9月十二大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伟大纲领。十二大报告说:“党和国家领导体制、领导机构的改革,主要是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兼职副职过多、机构重叠、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党政不分等种种弊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并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党不是向群众发号施令的权力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和生产组织。”10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111986年9月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2《决议》还突出强调“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体现。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形成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主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今后“要从小学开始,在进行理想、道德、文明礼貌等教育的同时,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13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首次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突出的位置。十三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过程,应该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党中央认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全党日程的时机已经成熟。”14十三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推上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可令人十分心痛的是,随后不久即发生了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和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巨大的政治事件,使刚刚起步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被迫中断或推迟。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南巡讲话,极大地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十四大报告也提出了“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报告说“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5年9月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二O一O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保障。”1997年9召开的十五大,再次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报告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5十五大报告除了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外,另一个重大提法是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从我国改革开放20余年的实践历程来看,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邓小平理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萌芽,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最终在十五上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闯过一个又一个禁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进展。可以说,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逐步与国际接轨,私有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开始实行重大的战略调整,曾长期被视为资本主义东西的市场经济、现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证券等等都已为我所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从高度集中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我国只花了14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跨越。但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严重滞后。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展缓慢,虽然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十五大,我们每次都提出了建设民主政治的目标,但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具体内容。关心政治体制改革的人都知道,十四大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已从十三大提出的着重解决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等问题转向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推进机构改革等。人们开始普遍远离敏感的自由、民主、人权的讨论和研究。所以尽管我国政府在90年代先后签署了两个重大的国际人权公约,但公约全文亦未公布,有关人权方面的问题也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和讨论研究。我国有关政治制度改革方面的报刊、杂志十分稀缺,相关的探讨文章也更是凤毛麟角。这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强,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极大地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导致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阻碍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矛盾的焦点。 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江泽民总书记高屋建瓴,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号召国人要勇于“三个创新”。2000年10月十五届五中全会特别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6所谓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是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因此。十六大是我国及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也是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论中国改革进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上一篇:“大学生代议制度民主”理论的重要意义初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