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1)(2)
2015-11-23 01:06
导读:审视社会和谐的运行状态,一般基于下列因素的构成作用:一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上具有凝聚力与共融性;二是社会管
审视社会和谐的运行状态,一般基于下列因素的构成作用:一是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念趋于一致,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上具有凝聚力与共融性;二是社会管理控制与协调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三是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能够通过制度化途径得到满足;四是社会结构富有弹性,社会成员能够相对自由地流动。这些基本条件中,文化的功能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1)文化需求是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之一,和谐社会应当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和谐文化的沟通功能可以促使大多数社会成员保持社会生活的安定和睦。(2)文化建设可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社会参与度的需要,从而提高其整体素质,促进社会更为和谐。(3)文化的发展可以协调社会系统运行的效率与公平,缓解部分社会成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和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心理危机。
3.从和谐文化与先进文化关系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文化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种和谐文化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现实性、民族性,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有和谐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通过进一步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建立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巨大的精神合力。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能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核心价值取向的一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即,社会倡导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社会规范能够被最广大的社会成员遵循。而这种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正根植于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中。通过和谐文化建设,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倡导良好的社会心态,营造融洽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民主、平等、法制、科学、诚信的社会环境,从而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4.从和谐文化核心看,关键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
对于社会而言,文化精神是灵魂;对于时代而言,文化精神是标志;对于文明而言,文化精神则是其精髓。和谐的文化精神一旦确定,就以其相对的稳定性,长期作用于社会的文明进程,进一步推动中国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我们通过弘扬和谐的文化精神,以和谐文化的建设成果为发展物质文明提供智力资源,为发展精神文明培育全民族和谐的心理结构,使我们以和谐从容的风度面向世界走向未来,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的和谐是核心。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文化的内涵是人本质的外化,展现的是人的生存、发展形式及发展程度,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为人民群众享用。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在目标取向上是一致的。和谐社会展示的是人的多样性和谐,建设和谐文化正是人的多样性和谐的重要内容和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