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1)(3)
2015-11-23 01:06
导读: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内涵的分析,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既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
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论内涵的分析,建设和谐文化的途径,既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相适应,也要不断坚持科学创新;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也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1.要立足社会生活实际
建设和谐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和谐文化,既要有先进性,又要有广泛性。没有先进性,就没有感召力、引导力,不可能引领整个社会和谐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没有广泛性,就难以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没有被社会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可能性。先进性在广泛性基础上体现出来,广泛性应当以先进性为指导。建设和谐文化,是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广大社会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体现为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与我们的远大理想、与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和谐社会是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一个远比建设全面小康更长期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说,我国的社会发展还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生活状态和发展条件有很大差异,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应当区分不同对象和层次,鼓励先进,团结多数,引导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一道前进。要包容多样性,把握好建设的层次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个基本思路。这样,和谐文化的建设才能符合时代需要和现实要求。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卞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谈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