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分析(1)(4)
2015-11-30 01:08
导读:其二,由强制性民主到诱致性民主。 这里借用了制度经济学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说法。【11】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民主政治的
其二,由强制性民主到诱致性民主。
这里借用了制度经济学中“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说法。【11】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根源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壮大。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促成了强大的中产阶级和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自身又逐渐发展起一套民主治理模式。此种民主形成方式即可称为诱致性民主。在诱致性民主的形成过程中,国家居于被动地位只是被动的接收民间民主制度的成果。而就我国而言,远未形成像西方那样发达的市民社会。数千年封建专制传统以及建国后数十年的政府办社会的历史积弊,使得我国的社会力量十分薄弱。无论从实力上还是从意识上都远未具备自发形成民主机制的条件。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壮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西方国家尚且经历了数百年时间,对于社会力量先天不足的我国来说,自然也急不得。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是一项迫切的政治诉求,因此我国的民主建设只能主要的依靠国家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强制性民主保护诱致性民主的发展。可以看出,此一路径建议是对前面内在制度与外在制度分析的合理推论。当然,为了使强制性民主确实为民主,还要遵循法律的规定,使民主安排有法可依,依法进行。
其三,由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
对于如何开展党内民主的问题,存在的争论并不比其它论说间的争论为少。“党内民主激进派”认为,党内民主的核心,是党内应该尽快允许党内不同意见群体的合法存在,并在党内建立不同派别彼此合法竞争的机制与制度。而“党内温和派”则认党内民主的重点并不是首先要求在党内实现多元化,而是主张把民主程序政治的一些理念与活动规则带入到党内来。【12】党内温和派的若干观点与政府的考虑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因此温和派的观点是党内民主论的主流观点。作为此种观点的代表,中共中央主办的理论刊物《求是》杂志上曾经发表了一篇《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文章。文章中提出了建设党内民主的若干建议:①健全切实保障党员和各级党组织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②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③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正确处理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的作用;④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候选人产生办法和差额选举办法,切实体现选举人的意志。⑤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13】可以说这些提法很大程度代表了政府方面的意见。从长远的观点看,党内民主的开展必然是从温和派的主张起步的,因为这样既可以使得党的组织原则和实际运作能够跟民主要求合理衔接,也使得党内民主改革在可控的范围内。但是随着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完善,党内不同利益团体的分化竞争就会被纳入合理的制度空间。激进派的预想就会自动的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四,由协商民主到选举民主。
选举民主是传统民主理论的核心内涵。但是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民主等同于选举民主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塞缪尔·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分析了经济发展、社会动员、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盲目的扩大政治参与,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化进程予以吸纳,那么就会造成政治参与的爆炸,并造成政治不稳。【14】。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的许多学者对于大规模的选举民主持保留甚至否定态度。而协商民主则是指20世纪末期西方
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范式,它主要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与平等的公民,通过公共协商而赋予立法、决策以正当性,同时经由协商民主达至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15】对于中国而言,协商民主抑或协商政治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从抗战胜利后的各党协商建国到现在的人民政协等都向协商政治作了可贵的尝试。很明显,协商民主是一种有限民主。参与协商的人要具备相当的知识以及闲暇。协商民主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的不均质状态。如果大规模的直接开展选举民主,势必是很难控制的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以协商民主起步,逐渐的把中国导入一个民主决策的状态中去,慢慢的扩大选举民主,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