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育民族主义的畸变(4)
2016-01-19 01:05
导读:四 尽管中国国家主义与近代世界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相契合,且其主张在学理上并无窒碍,但是它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这就是它主张以国家为本位,基
四
尽管中国国家主义与近代世界民族主义在许多方面相契合,且其主张在学理上并无窒碍,但是它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这就是它主张以国家为本位,基本舍弃了法国大革命中所确立的“主权在民”思想,而后者正是近代政治民族主义的本质内核,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将教育完全视为国家的工具,而忽视了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培养的不是具有现代独立人格且具备国民国家观念的公民,而是只知道义务不知道权利的顺民。国家主义不仅追求国家教育主权的独立完整,追求国家教育行政的高度统一,而且企图借教育来钳制思想自由,以保证意识形态的统一,这表明教育民族主义在中国发生了畸变。在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是作为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近代教育民族主义在中国之所以会出现橘逾淮为枳的局面,究其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近代中国在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国民国家的转变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思想积淀和制度准备,基本上是外力推动所至。在传统中国,王道与教化紧密相连,教育是君主德被天下,化及荒外,驯服子民,确保王朝大一统的重要工具。明德修身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官僚机构陶铸合格的“产品”。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与追求国家统一的近代民族主义在浅层次目标上是极易契合的。因此国家主义者能够很顺利地使用传统文化符号来构建统一的民族意识,并以之作为民族认同的对象,使国家主义教育思想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蔚为大潮。但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保障每个民族成员自由、权利、利益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国民国家,它的思想基石是“主权在民”思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权力由人民赋予,而国家主义者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却本末倒置。其二,近代中国政治上所面临的瓜分豆剖的危急局面和文化上所面临的西化与基督化的严峻挑战,迫使民族主义寻找各种资源和力量来挽救危亡,教育作为维系国家统一,进行政治整合的重要工具自然被高度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阶段性目标逐渐演变为终极性目标,教育自身的任务完全被忽视。教育在放弃了培养近代型人格的人本主义目标而沦为一种纯粹的工具性角色后,不仅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无法完成,而且国家政治的现代化进程也遭到扭曲。这样,中国国家主义就离它所追求的建设现代国家的目标越来越遥远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注释:
[1]博伊德等著:《西方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325页。
[2]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54-555页。
[3]罗振玉:《教育私议》。《教育世界》第1册。
[4]罗振玉:《教育言八则》。《教育世界》第21册。
[5]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中华书局1941年版。
[6]夏偕复:《学校刍言》。《教育世界》第13册。
[7]《游学译编》第10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三联书店l960年版,第404-410页。
[8]《东方杂志》第四卷第八期。
[9]刘以钟:《论民国教育宜采相对的国家主义》。《民国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版,第4158-4166页。
[10][11]余家菊:《教育建国论发微》。《国家主义论文集》,第111-113页。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91辑,(台北)文海出版社版。
[12]余家菊:《中国教育的统一与独立》。余家菊、李璜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书局l925年版,第38页。
[13]余家菊:《国家主义下之教育行政》。《中华教育界》第十五卷第一期。
[14]李璜:《再谈国家主义的教育》。载《国家主义论文集》,第139页。
[15]吴俊升:《国家主义的教育之进展及其评论》。同上书,第123-137页。
[16]Cyrus H.Peake;Nationalism and Education in Modern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2.)pp.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