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哲学(1)(4)
2016-01-20 01:22
导读:五是时代精神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时代化,具有新的形态。近代哲学在总体上属于解 释世界的哲学,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因而其哲学形态主要是认识
五是时代精神要求马克思哲学必须时代化,具有新的形态。近代哲学在总体上属于解 释世界的哲学,而不是改变世界的哲学,因而其哲学形态主要是认识论。马克思所处的 时代,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世界以及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历 史任务被突出出来。马克思站在时代前列,从而与时俱进地把直观唯物主义提升到实践 唯物主义的水平,把解释世界的哲学转换为改变世界的哲学,使哲学具备了新的历史形 态。
(二)内容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哲学。这种与时俱进体现在各个方面。
1.研究主题与理论前提:由理想的人到现实的人和历史的人
1845年以前,马克思研究的主题主要是作为“类”的人的解放和自由问题,也就是理 想人性的实现问题。马克思在上大学以前确立的最高理想,就是从事一种为人类幸福而 奋斗的工作;在大学期间,追求的理想是人的自由;在《莱茵报》当主编的工作期间, 较为关注的是劳动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命运,认为劳动阶级的生存没有体现出人的本质; 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文章,着重探讨的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德国人的解放,而且认 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德国人的解放的头脑是人本主义哲学,即使德国人成为人的哲学,是 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哲学。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 解放和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强烈要求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 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无产阶级和德国人成为人。概言之 ,1845年以前,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 是以理想人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人本主义哲学,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理想的人。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845年以后,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标志,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主题和理论前提 发生了转换,那就是着重研究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也就是研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 生活世界,研究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和 历史的人。马克思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一句话表明其研究主题和理 论前提的转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56)这 实质上意味着马克思哲学在研究主题和理论前提上发生转变:要从社会关系出发去研究 现实的人,即研究现实的人所处的生活世界,尤其是社会关系。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马克思就开始集中研究现实的人的社会交往形式、物质生产活动和他们的物 质生活条件,认为新哲学的前提就是从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 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即现实的人出发,而现实的人是受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 往形式制约的人,人是什么样的,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在1846年《马克思 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类的历 史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的历史的基本思想;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中, 马克思集中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观念的核心思想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集中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 ,就必须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的结果。质言之,1845年以后,马克思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理论 框架和理论基础,主要就是以现实的人、历史的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历史唯物主义, 其理论前提主要是现实的人、处在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人,其关注的主要 是现实的人性和历史变化了的人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种研究主题和重点的转移,是与时俱进的一种形式。
2.哲学方法:由抽象人道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综观和通观马克思前后的哲学著述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与时俱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