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1)(3)
2016-02-28 01:02
导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十分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又一个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十分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基于这个观念,他积极主张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思想集中地展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概念,反复宣传: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二是进一步提升了被毛泽东赋予新意的“实事求是”思想的作用,认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三是以具有草根文化特征的“猫论”和“摸论”,来探索改革开放的艰险路子。一个时期的舆论对这两论有很多曲解,实际上无论“猫论”还是“摸论”,都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说法不过是让老百姓听得懂的形象通俗表达。四是强调建设汲纳了中国历史文化精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五是赋予传统文化精华的“小康”思想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建立“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一个阶段性目标。邓小平以自己的质朴风格,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形式和鲜明的特色风格方面,同样为我们党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党的十六大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治党治国经验。这个思想集中地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二是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概括了其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千年之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三是提出“以德治国”与坚持依法治国相结合,将传统的道德力量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思想对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特色,起了重要作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作了巨大努力。比如,人们所知道的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乃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脉根;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新的内涵,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这些都说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全承继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
8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这样一代代地薪火相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相融合,使这个被称为异域文化的“幽灵”,在中华神州大地安身立命。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完全变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国学”。
基本经验之三:坚持世界眼光,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历来都有世界眼光。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屡遭外国列强欺凌和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改变国家命运,不断地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经过千辛万苦,在20世纪初,经过俄国十月革命的中介,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正是坚持世界眼光的体现。就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言,它作为“世界历史”的产物,本身就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世界文明的伟大成果。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与世隔绝,脱离世界文明轨道,搞狭隘的民族主义。恰恰相反,中国共产党人具有世界眼光,是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