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复观看儒学对当代政治观念的反应(7)
2016-03-01 01:01
导读:结语 与现代新宋学相比,徐复观重构经世儒学的思想方略,确实更类似康有为。但康氏是处庙堂之上而在历史的夹缝中失落的,徐复观则自觉地把眼光转
结语
与现代新宋学相比,徐复观重构经世儒学的思想方略,确实更类似康有为。但康氏是处庙堂之上而在历史的夹缝中失落的,徐复观则自觉地把眼光转向民间。为此,他评论说:“宋明性理之学,不仅是儒家精神的复兴,而且也是儒家教化精神的复活。宋明儒之‘讲学’即是一种教化精神,用现代的话说,即是一种社会的思想运动。因为此一精神而可以浮出一社会的对象,形成一种社会的势力,在朝廷以外,另树立一人类的标准与归趋”。(26)余英时教授最近在《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中也提到民间讲学与组织的意义,他说:“明清有济世之志的儒家已放弃了‘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转而采取了‘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唯有如此转变,他们才能绕过专制的锋芒,从民间社会去开辟新天地”。(27)这是对历史趋势的一种把握,但同时也是未来理想的一种展望。徐复观把话说得尤其透彻:
中国今后如要能在世界上求生活,必须除了政府以外,有站得起来的社会势力,以与政治主干对等之关连,因而与政治划有一定这界限。如此,则国家始有其内容,始能发生力量。而在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先有社会的自由讲学,以激发人心,树立风气,形成社会之文化力量,以推动社会的其它各方面,乃社会能够站立起来的先决条件。今后中国文化的出路在此,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在此,中国政治是否‘大桀小桀’的试金石也在此。(28)
这就是徐氏四十多年前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祈盼。
注释:
1、拙作《被解释的传统》(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编“古经新解”对此作部分探讨。
2、参阅拙著《儒学的现代转折》,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3、这种情形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开始有改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黄俊杰:《当代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及其自我定位──以徐复观为中心》,见刘述先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創新》,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5年,第127页。
5、徐复观:《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结构及人治与法治问题》,见萧欣义编《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以下简称“《儒家政治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第125页。
6、徐复观:《中国的治道》,同上,第224页。
7、同上,第247页。
8、徐复观:《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儒家政治思想》第290页。
9、徐复观:〈为生民立命〉,同上,第190页。
10、徐复观:〈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同上,第291页。
11、徐复观:〈为生民立命〉,同上,第190页。
12、徐复观:〈为什么要反对自由主义〉,同上,第293页。
13、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同上,第55至56页。
14、参阅拙著〈儒学的现代转折〉中〈从心体到性体〉及〈康德哲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影响〉二文的论述。
15、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4页。
16、杜维明教授在其论文〈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的价值〉中触及这一思想线索,见其〈儒家思想新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6页。
17、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见〈公共论丛〉N1.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200页。
18、同上,第201页。
19、伯林:《两种自由概念》,《公共论丛》No.1,第210至211页。
20、参阅徐复观《儒家在修己与治人上的区别及其意义》,见《儒家政治思想》第205至206页。
21、徐复观:《释论语民无信不立》,《儒家政治思想》第199页。
22、同上,第220页。
23、徐复观:《为生民立命》,《儒家政治思想》第190页。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24、徐复观:《释论语民无信不立》,同上,第197页。
25、《荀子·礼论》。
26、徐复观:《儒家精神之基本性格及其限定与新生》,《儒家政治思想》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