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革命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局限性(1)(2)
2016-03-07 01:03
导读:二 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到定型、僵化以及崩溃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其基本内涵都有着细微的区别。这一模式有过对马克
二
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经历了一个由形成到定型、僵化以及崩溃的发展过程,在每一个阶段上,其基本内涵都有着细微的区别。这一模式有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有过对它的僵化而直观的理解,也有过对其极为严重的误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革命,其他的一切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革命,因而,这一时期真正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即阶级斗争学说,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当时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理论领域,是为中国今后的现代化而设计的主观蓝图,并非主要用来指导当前的革命实践。而此时革命根据地内兴起的商品交换,市场流通毕竟是有限的,主要是一种“统制经济”,是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为战争服务的,但这为日后高度集中的行政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这一时期是毛泽东革命型现代化模式的形成时期。基于以上原因,由于不直接用来指导实践,只注重理论上的直接传承,有幸地绕开了现实的复杂性干扰,因而这一时期毛泽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现代化思想。这在当时起到了激发革命热情,动员民众的积极作用,同时,它也为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纲领。
1.毛泽东主张实现经济现代化。早在1944年,毛泽东即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从侵略者、地主、买办手下解放农民,建立近代工业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不是手工……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的任务。”[5]为了实现工业化,毛泽东认为只有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才能完成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亨廷顿指出:“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中国家,政府稳定取决于它进行农村改革的能力。”[6]为此,毛泽东多次组织和领导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这对于彻底摧毁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建立起反映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特点的现代社会制度不无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完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毛泽东强调要建立一个充满效率、兼顾公平的经济目标模式。“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紧紧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毛泽东主张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目的在于扫除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8]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作为“外源性现代化,特别是延误了的晚近现代化,在其启动阶段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大于经济因素的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国家即中央政权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2]185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民主政治构成了毛泽东政治现代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为着建立这一民族国家,早在1940年,毛泽东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接着,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科学地、系统地论述了这一政府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等。
3.毛泽东主张实现文化现代化。毛泽东文化现代化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4]708~709其一,这种文化是民族的,这就要求坚决地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还必须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坚决地反对殖民主义文化和法西斯文化。其二,这种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4]707其三,这种文化是大众的,因而也是民主的。毛泽东认为新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4]708由此可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方针有利于改造传统文化,吸纳外来文化并最终实现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跃进,即实现文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