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
2016-03-24 01:08
导读: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 体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 体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初中中,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人民群众迫切理论需要的积极回就。在标志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一切划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他还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话的深刻性在于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条真理:任何理论的产生和在实践中的实现,都与人们的需要特别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关。正像毛泽东思想是适应中国民主革命的客观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样,邓小平理论也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就。中国当代社会的明显特点,就是底子薄,基础差,生产力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建国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党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曾做过艰辛的探索,成绩巨大,但教训也极为深刻。当历史列车把中国带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迥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在指导我们实践的原有的理论已推去解释力的情况下,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人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正是在这促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邓小平理论“必须首先人已有的思想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起着先导的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善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特别是经典作家思考社会主义的方法,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依据。如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假设,但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变成了现实。邓小平理论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东主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正是抓住了马恩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关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发展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这一关键问题,结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再如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较好的思路,邓小平对此十分重视。他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很多睥,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思想显然受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启发。党和毛泽东在领导全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和主张,尽管这些思想和主张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有的甚至是一些火花,但却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基础。邓小平一方面没有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 ,立足于新的实践,用新的思想观点去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言:“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人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把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