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1)(3)

2016-04-04 01:02
导读:(一)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继承性 由于实践的迅速发展,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观点已经不适用了,有些人却

(一)进一步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继承性
由于实践的迅速发展,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观点已经不适用了,有些人却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因此,要增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一以贯之的继承性,下面举其要者进行扼要说明:
1.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批判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时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列宁提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当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注:《列宁选集》第2卷,第149页。)毛泽东进一步阐发:“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邓小平在十年动乱结束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可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是一脉相承的。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形态内部诸要素的关系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82页。)这是对社会矛盾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 分析 的经典论述。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论是列宁还是毛泽东、邓小平,在分析社会矛盾时,无不遵循马克思以上的论述所提供的基本框架。毛泽东还进行了精辟的概括,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把它运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可见,作为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社会基本矛盾的合乎规律的运动,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也是一脉相承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反对英雄史观,十分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主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104页。)列宁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认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53页。),“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注:《列宁全集》第33卷,第57页。)毛泽东不仅充分肯定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而且在实践中发展出一套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邓小平进一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作为科学的历史动力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也是一脉相承的。
4.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共产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恩格斯认为最好的表述是下列一段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共产主义是一个联合体,它不是压抑个人自由发展的“虚假的集体”,而是使其中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真实的集体”。要建立这样的自由人的联合体,需要创设必要的条件,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一切社会财富资源都充分地涌现出来,随之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空前提高,足以彻底打破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观点等。这些条件的创设,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包含一系列过渡阶段的历史过程。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根据自己国家不同时期的国情,在为实现现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任务而奋斗时,都一刻也没有忘记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而是把实现现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任务看成是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的实际步骤。尽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可能要经历几十代人的努力,但它不是宗教所提供的存在于虚无缥缈的彼岸的终极追求,而是有科学依据的存在于现实此岸的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人类美好的理想境界。可见,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他们面对的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任务是不同的,而在追求最终目标上,却是相同的,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