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德治 法治 治理腐败 措施
论文摘要: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法治是治理腐败的保障,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坚持德治与法治并举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
江泽民总书记于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指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与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纪犯罪的漏洞,也可以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份子,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总书记的讲话,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节节胜利。在广大群众拍手称快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像韭菜一样割去一茬又长一茬?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根治腐败?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坚持标本兼治,德治与法治的战略举措,深刻揭示了反腐败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实际运用。
1 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
德是为政的关键,百行德为首。我国历来特别注重人的德行,把德当作为官、为人的关键和核心。所以说教育先行,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是治理腐败的基础。要认识德治是治理腐败的基础,首先即要明确我国现阶段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封建社会残余影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至今仍然存在;二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侵蚀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三是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和监督工作存在一些漏洞和薄弱环节,客观上给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留下可乘之机:四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得不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所以说,腐败产生的根源一个是思想和历史原因,另一个是制度和管理的原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 法治是治理腐败的保障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法治,即法律主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理原则和方式。它要求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并且不依个人意志好恶,不依领导的升降进退为转移。反腐败也要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律手段反腐败,才能有效地遏制和消除腐败。法治在反腐败斗争中起到一个治本的作用,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国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通过法治反腐败的重要内容就是依法行政。即党员干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都必须由法律授权并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所以说必须强调行政权力的合法使用,否则就会像宁波市党政原负责人许运鸿那样,掌握宁波地方党政大权,权力这么大,必然有些人千方百计利用他谋取好处,他下个指令,一栋劣质大楼就卖给了宁波日报社,权力给个人产生了金钱、效益几百万,而带给了国家和集体损失是几亿元。因此,必须有一种权力来分割权力,限制权力,这种权力就是法治。怎样落实反腐败的法治呢?
2.1加强反腐败工作的立法,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的法律、法规。特别是行使权力方面,对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的权力要加以控制,建立约束机制,使他们在法治框架内行使权力。同时要提倡分权,权力能分解到什么程度,监督就能到什么程度。
2.2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必须严格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必须依照法律程序,避免行政管理的空档,杜绝无程序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是反腐败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领导干部用人唯亲,个人说了算,无视工作程序,例如,宁夏自治区劳动人事厅原厅长周文吉,在没有编制和增干指标的情况下,不经集体研究,也未经考试考核,直接签批和授意他人办理,将其15名亲属先后吸收录用为干部,这是2000年查处的在组织人事上搞不正之风的全国最典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