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主体性原则(3)
2016-04-07 01:07
导读: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把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推进到“主体性原则”,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革命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无疑的,但人类周围感性世界是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冈此,只有实践才是把自然世界和属人的感性世界统一起来的基础,是把人和物统一起来的必由之路。基于这种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片面性,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扬了主体的能动性,从对象性的实践活动出发去把握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感性世界和现实的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建立了一种以主体人的实践为内在灵魂和本质特征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功能方面实现了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革命变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由于贯彻的只是客体的原则,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忽视、轻视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们往往片面地抬高人的理论思维活动的意义,因而只是把认识和解释世界作为自己哲学的任务,而不能自觉地提出哲学变革社会、改造世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确立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亦即实践性原则,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现实世界只有用实践的尺度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和把握,也只有用现实的实践途径才能得到现实地改造因此,哲学不应该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必须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应该成为自己时代的人民去创造性变革世界的武器和工具,去能动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实践创造者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哲学的根本职能和任务,即指导实践,在批判旧世界的过程中发现新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以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原则来改变世界。由此,实现了在哲学功能上的变革。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确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主体能动性的正确而充分地发挥,就不会有这一事业的成功。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实践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不同的时代哲学所凸现出来的主题是不同的。因此,对于当代中国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定位,应是我们确定当代
中国哲学主题的最根本的参照系。当身处现代化时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针对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嘘,力主消解、放逐“主体性”的时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l、这种消解和放逐“主体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点并不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尚处在前现代化阶段,发达国家的“先发”优势已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许多方面处于不利的境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因而,就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国的国情来看,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以调动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2、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消解和放逐“主体性”的观点具有片面性:众所周知,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意识确是西方现代化进程及其思想观念的支撑物,西方现代化的结果对人类来说也并非都是福音生态灾难、核战的威胁、人际关系冷漠等等,已给人类生活和未来前景罩上了阴影。在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已经清楚地显现出其弊端的情况下,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原则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提出要消解、放逐“主体性”却是一种极端片面的观点。我们认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主体性的加强,这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消解或放逐人的“主体性”实际上将导致人类和社会的倒退,是不可取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应是在建立科学的主体性学说的基础上,正确、合理地发挥好主体的能动性,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所提出和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学说的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