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参与机制对党内民主建设的价值考量(3)

2016-04-13 01:06
导读:增加党员对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信任。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对党务政治冷漠的问题,下大力度营造党员党内政治参与文化,提高他们认知行政信
增加党员对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干部的信任。另外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对党务政治冷漠的问题,下大力度营造党员党内政治参与文化,提高他们认知行政信息的能力。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党内各项相关的民主制度包括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等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这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使党员的民主权利有制度上的保障。
  
  五、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功能,参与机制是实现其制约作用的手段
  
  权力在本质上是一种支配他人的力量,权力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总具有无限的扩张倾向,“特别是掌权者自身有着特殊利益,如果公共权力不受到制约,那么掌权者必然会利用权力,为实现本集团的私利而侵犯人民的利益。所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关键在于制约公共权力,制约公共权力是民主的实质”[4]。
  如果把民主参与对权力制约理论借鉴到党内民主建设上来,我们可以推演:党的民主化是政党发展的推动力。“一个民主的政党,才能最大可能地把民众吸引到自己周围,才能集中党的成员和党的支持者的智慧,更科学地执政或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施加影响,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遏制消极腐败现象”。[17]执政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党和国家机关必须要有监督和制约机制。邓小平指出:“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8]他还进一步强调:“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18] ,“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18]这些论断对广大党员参与党内监督的重要性给予肯定。只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发展党内民主,才能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检举权、申诉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从而使党内权力运行始终置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保证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党内参与机制是关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要有效地推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完善党内参与机制,对党内权力进行制约。为抓好这一关键性的工作,有必要发挥广大党员的参与作用,通过党代表大会行使监督职能,同时运用党内选举制度的基础性作用保障党员民主监督权利。为了加强党内参与对党内监督的制度保障,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其中规定了党员的党内参与民主监督的权力和并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员有权“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19]同时《条例》鼓励、支持、保护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党员、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来加强监督制度,是保障党内权力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党员群众的监督应贯穿于党政决策和公共管理活动中,包括事前的公示与听证;事中的检查与批评;事后的评价。为保证公众监督的有效性,应尽快在法制的轨道上建立公众问责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以加强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根本上来看,党内民主参与本身是党内监督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由于党的利益与广大民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党内民主参与也是党内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党内民主的重要手段和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吴美华.执政党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18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5-6,8.
  [3]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理念和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7:4.
  [4]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241.
  [5]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95—396.
  [6]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4
  [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地上的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
  [8]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122-123.
  [9]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49.
  [1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15.
  [11]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25.
  [1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新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3-24.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10.
  [14]王锡锌.公众参与和行政过程——一个制度分析的框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120.
  [15]陈蔡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论——基于执政理论的整体性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131.
  [16]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97.
  [17]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70.
  [18]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新编[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87.

上一篇:没有民主,就没有科学发展——纪念陈独秀先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