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言论必须是“自由”的?(1)(2)
2016-07-07 01:02
导读:就言论自由的社会意义而言,一方面,个人权利实现的同时,也使公共利益得到了实现。通过自由讨论,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良
就言论自由的社会意义而言,一方面,个人权利实现的同时,也使公共利益得到了实现。通过自由讨论,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不仅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讨论文化,而且通过讨论所形成的这些决议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社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反,如果用压制的方法,不让各种意见自由发表,既是用暴力剥夺了人们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又是用强制的方法限制了社会从各种自由讨论中、以及相关的自由调查研究中获得益处的机会。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言论自由是社会得以稳定的“排气管”和“安全阀”。
第三、言论自由是达成共识的基础。
共识,是指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的个人所共享的一系列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古典政治理论提出了形成共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共有的集体目标观念与对决策达成的过程所共有的看法。在民主政治中,它也可以表现为对具体的公共政策的共同认可。其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和平而有秩序地处理社会政治事务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因为如果没有普遍公认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规范,不仅社会和政治组织难以存在,而且人们诸多的集体行动和有组织行为也无法发生。[1]
共识的形成过程,是公民的意志自由发挥的结果。要达成共识,需要集合公民的观点和意见。换句话说,共识通常指的是,普遍同意,以及达成普遍同意的过程。能够达成共识,则有利于减少矛盾和冲突,也有利于各方利益的普遍实现,形成双赢或者多赢的格局。如果缺乏共识,迟早必有积怨,随着积怨的加深,难免形成冲突、乃至冲突的爆发。而要达成这种共识,就必须让人们开口说话,允许人们在公共空间说话,必须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否则,不是共识的形成,而是矛盾和冲突的累积、直至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比如说,对今天的改革走向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对改革共识基本不可能。但是,在达成共识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进行充分的讨论,允许各种观点和思想自由表达。只有这样,才有各种观点的交锋,才有各种思想的碰撞、火花的产生。否则,一言堂,家长制,基本上不可能达成共识,因为连达成共识的前提都不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关于中国改革的走向,同样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争论,最后选择走向市场经济。从共识的形成来看,这得益于当时关于改革路向的争论。因此,我们不能对于“不中听”的话,“不合时宜”的意见和建议就采取打压、乃至箝制言论自由,这是文革遗风在当代的再版;因为它不是政治宽容、更不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总之,要形成关于今天改革的走向的共识,必须不断争论、反复讨论,让各种观点充分对话和交流,逐步达成共识。一言以蔽之,言论自由是达成共识的基础。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方向博士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现
孙中山的民权民主及共和之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