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民主与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分析(1)
2016-07-06 01:00
导读:政治论文毕业论文,基层民主与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分析(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中兴大学 社会 学系副教授 今年的基层选举的确不同
中兴大学 社会 学系副教授
今年的基层选举的确不同于往年。候选人对村里长与乡镇市民代表的高度兴趣,实在与这些职位所能带来的社会声望或实质报酬不成比例,这个情况特别是发生在都会地区的里长竞争。这样的异常现象,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讨论。在这篇评论中,我将 分析 台湾 目前 具有 影响 力的意见之根本分歧,并提出一些反省和政策上的建议。本文提出的两个论点:( 1 )精英主义的意识型态对于台湾的基层民主与地方市民社会采取的敌对态度值得注意;( 2 )民主制度的实现需要不断的实践,冀望台湾社会民主化的实现,应采取比较长远的观点来期待理想 政治 的来临。
基层选举的转型
台湾社会的里长制度,基本上是沿自日本殖民政府的保正制度,这是殖民者为方便国家统制力的延伸,将社会底层的群众紧紧的纳入国家的行政控制之下。这是一种国家「基层权力」的表现,这种力量相当重要,可以补足国家的中央权力鞭长莫及的缺憾。实际而言,里长制度的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也是这样的运用,是国家统治体制的地方性机制。但是随着台湾社会的民主化趋势,传统国民党的社会统合制度产生弱化的征兆,对新兴的政党或社会运动团体而言,过去作为底层动员组织的里长、村长等,成为一个可以更为活用的政治职位,以作为组织地方社会势力的基础。三个主要政党对基层民代位置的重要性,因此重新加以评估,这是造成这次基层选举超乎寻常热络的主因。
这次的基层选举基本上表现了三个新的 发展 趋势:
( 1 )民代化 - 选举的形式倾向于以全国性民代选举的方式运作,以竞争特殊利益的能力,交换选民的同意投票。从选举总部的排场到文宣的制作,可以看到「组织化」运作的形式。对选民的诉求也力求「契约化」,白纸黑字,成为候选人的宣传重点。将村里长的身分提升到准民代的地位,认为可以借着这个职位为社区的选民争取独有的利益。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 2 )政党化 - 政党高度介入的情况,特别是不同政党在同一选区的竞争和运作,结果将使这些基础政治职位作为特定的政党服务的倾向,比往常更为明显。选后政党非常在意 计算 席次的多寡与变化,便是「政党化」的一个明显表现。
( 3 )社会运动化 - 相对于过去人情式的选举动员,这次不少地区是以社会运动的方式,组成串连式的 网络 ,提出一些共同的运作目标,互相支持,共同创造一个团体组织的特色。虽然这不等于可以获得选票,但这个组织式的发展方向的确是过去未曾有的。
基层选举的意识型态:
精英 理论 的批判
基层选举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动作,不讳言的,已接近庸俗化政治的边缘,而招致严厉的批评。对基层选举批判最力的,是政治精英主义者。以龙应台(注 1 )对台北市里长选举的论点作为代表,她认为:( 1 )里长的制度是浪费行政资源,应以增加行政效率,取代这种过时的设计;( 2 )里长制不能作为推动社群意识及在野制衡力量;( 3 )里长是以利诱人的体制,是政党竞争和收买桩脚的产物。她估算台北市四年的里长任期需要市民付出十亿元。从成本观点来看,里长增强的是桩脚文化,而不是民众得到更多的政府服务,更不是民主的提升。
这样的论点应再仔细审视。首先,里长制度被界定为政府的行政工具,这样的评判基层民主,带着偏狭的预设立场,并不适当。正因为如龙应台所观察到的行政效率低落,而无法一通电话就办好,台湾社会有必要借着基层民主体制要求政府的立即反应。第二,里长作为社区意识及压力团体的代表或领导的企图,被完全的否定了。精英主义者一贯的认为,政治权力应交付给少数有统治才能的精英,这一小群的领导者最适合处理公众事务,社会下层力量则不足轻重。基层民代的参选者中的确有自我利益导向的投机者,但这绝不意谓废除民众的参与,而将公共事务完全交给国家,会有更好的结局。对国家或权力精英的过度信任,所招致的危险绝对不低于不成熟的基层民主。最后,桩脚关系并不只是存在于基层选举,大大小小的选举都反映了这种桩脚文化。单独的批判基层,再次显示精英主义的偏狭、孤傲的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