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下)(1)(2)
2016-07-28 01:06
导读:文明冲突论也难以解释两岸纷争,塞缪尔·亨廷顿的继任者、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现任所长斯蒂芬·罗森教授就认为,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本身并不预示
文明冲突论也难以解释两岸纷争,塞缪尔·亨廷顿的继任者、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现任所长斯蒂芬·罗森教授就认为,文明与文化的差异本身并不预示着会发生战争,历史上国家的联盟与纷争的发生更多地是基于各国的政治目标。以台湾问题为例,「导致冲突的原因在于政治目标的不同,这通常集中表现在领土控制方面」161,很显然,这里的「政治目标的不同」,是国家认同上的不同,「领土控制」是政治目标的必然伴生物。
5.3 论文主要结论
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现实层面,认清现阶段台湾问题的实质,纠正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这是主要的。另外,或许也能为制定政策提供 参考 。 理论 层面,扩展建构主义案例研究的范畴,并有些新的发现,主要是行为体主动谋求改变身份。
5.3.1 现实层面
总结 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在现实层面对现阶段台湾问题可以得出以下六点结论。
(1)台湾问题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重心在变化,李─陈时期表现为台独。两岸经济联系的加强、大陆实力的相对上升、两岸意识形态差异的弱化在抑制台独上的效果有限。大陆必须谋求更为有效的治本之道,即加强台湾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政策措施上须避免造成台湾人族群认同进一步强化。
(2)台独发展的表面原因是台湾人国家认同的变化,而深层原因则是族群认同的变化。台湾族群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与功效。其余因素(地理、历史、美国、日本、大陆)对台湾人国家认同变化也有巨大影响。
(3)台湾人的族群认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国家认同变化是台独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本省人族群认同的建构与强化也催生了外省人的集体身份认同。
(4)台湾人国家认同的变化还有影响美国政策与战略的一面,这只有通过「统独公投」与「公投入宪」来实现。美国现在的最佳选择仍是维持现状,所以中美在台湾问题维持现状上有共同利益。这是大陆可资利用的一笔资源,中国不应只看到美国威慑战略对己不利的一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5)大陆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有过一些失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对台政策在操作上做了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问题的严重性要求大陆在处理台湾问题上要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更高的智慧。关于这一点的进一步分析,见后面的政策建议部分。
(6)族群认同很可能是世界上存在的种种闹分裂现象的根本原因(但族群的内涵可能各地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意味着实力差距)、意识形态的不同、经济联系的疏密都是相对次要的原因,文明冲突论也难以解释同一文明内的分裂与剧烈冲突。族群认同转化为主权诉求后这些因素(可能还要加上别的因素,如地理位置、历史经历等等)会对进程起促进作用,如果再获得国际承认(现在是几个主要大国的承认与联合国会员资格),则构成一地独立建国的充分必要条件。
5.3.2 本研究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意义
现有的案例研究一般都以国家行为体为分析物件,结论是:(1)一国的文化影响乃至决定其对利益的判定与追求,所以决定其对外战略,江忆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的《文化现实主义》是这类观点的代表作;(2)国际观念结构塑造、改变一国的身份与利益,代表作有玛莎·费尼莫(martha finnemore)的《国际 社会 中的国家利益》、彼德·j·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的《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警察与自卫队》及他主编的论文集《国家安全的文化》。在这些案例研究中,国家行为体扮演被动的适应、 学习 者的角色,是「被改变身份者」。那么,有没有「要改变身份者」,即国家行为体主动学习、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利益的例子呢?本研究显示:至少对于象台湾这样的「准国家行为体」来说,确实存在。此外,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集中论述国际体系观念结构对国家行为体身份的构成性影响(以及较为次要的因果性影响),他承认国内政治对身份形成的影响却没有论述,本研究则展示了准国家行为体身份的形成如何受外来的(可参比作国际体系的)与自身的两方面的影响,而且自身因素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