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3)
2016-11-13 01:10
导读:二、审计准则的非均衡理论解释 (一)非均衡理论的简单先容 笔者以为,应该采用非均衡理论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展开讨论。美国的罗伯特。克洛尔
二、审计准则的非均衡理论解释
(一)非均衡理论的简单先容
笔者以为,应该采用非均衡理论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展开讨论。美国的罗伯特。克洛尔是非均衡理论之父,其基本观点是:在当代货币经济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货币中介,它使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极大分离。而市场的多样性和交易的复杂性,使经济中到处布满非均衡交易,布满经济波动的诱发因素。而这一经济体系是无力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一般均衡的,故而呈现出非均衡与波动的态势[6].非均衡理论夸大的是不对称性和不稳定性,承认并重视矛盾与冲突,同时夸大在矛盾中求***,在冲突中求稳定;它注重采用动态分析的来研究非均衡现象的来龙往脉,研究达到某个均衡的过程以及均衡变动的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个个连续的非均衡状态。
将上述纳进到制度的制定和变迁的之中,可以看到:在审计市场中,存在多方利益关系人,他们对于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实现均衡,使其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这是制度变迁的诱发因素;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使市场不能确保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时,就可以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消除协调失灵,促使经济向最优均衡状态运动,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的非均衡理论分析
运用非均衡理论解释准则的制定和变迁,需要划分五个阶段。
1.首次非均衡的产生和均衡的实现:审计准则的最初制定
随着两权分离的制度产生和经济受托责任出现,财产所有者提出了审计的要求,进而形成审计的三方关系人:委托人、审计主体和被审计对象。随后,伴随着企业股份制度的产生和上市公司出现,又提出了向社会公众公然审计报告的要求,从而使社会公众——审计信息的使用者成为审计关系的第四方关系人。显然,这四方关系人各自的态度和利益均不相同,使得审计结果无法同时满足审计四方关系人所有的要求,导致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产生和激化。为了平衡这种矛盾,他们产生了制定审计准则的需求。但是审计四方关系人无法达成同一共叫,制定出一套审计准则体系以供实施,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严重了国家市场的稳定。国家为了维护正常社会和金融市场秩序,制定出同一的审计准则规范并强制实施,暂时化解了矛盾,实现了首次的审计准则需求和供给的均衡状态。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2.原均衡的打破和新均衡的实现:审计准则的修订
经过实践的检验以及不断涌现出的新和新情况,逐渐暴露出原准则的不完善和不足,以及与实际不相符合之处,不再能够满足现实中各方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均衡需求,使其内部矛盾再次激化。但是只要这种激化不足以威胁现存准则,就会仍然维持原准则的稳定。
然而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打破原先的均衡状态时,各有关方就会提出重新修订准则的要求,实现准则的变迁。但在该阶段,四方关系人的理论水平固然有一定的进步,却仍然没有能力制定出较国家制定的审计准则更为完善、公道的审计准则。因此,修订审计准则的任务依然需要由国家承担,协调现实矛盾,并由准则制定者提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新准则,达到新的均衡状态。
3.原均衡的打破和首次双均衡的实现:国家制定审计指导准则,审计主体制定同一的具体实施审计准则
在该阶段,四方关系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审计主体在从事审计活动过程中较之其他三方能够把握更全面、及时的信息,同时对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矛盾有更加深刻的熟悉,逐渐积累出权衡这些关系和矛盾的能力,并且已经具备制定出满足各方关系人要求的审计准则,且由他们制定的准则明显比由国家制定的审计准则更为完善,更加符合现实状况。
另一方面,国家审计准则制定者由于不能够全面、及时接触现实实务,导致准则制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其修订的审计准则在平衡各方利益关系、满足他们对审计准则的要求方面越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减少矛盾,国家必然会选择放权,将审计准则制定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审计主体,由他们进行协商谈判,取得共叫,并凭借其与实务密切联系的上风制定具体的审计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