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题目:实证研究综述(3)
2017-03-29 01:10
导读: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审计意见的质量。一方面,假如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担心潜伏审计风险(在西方主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 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从两个方面影响着审计意见的质量。一方面,假如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担心潜伏审计风险(在西方主要表现为民事诉讼风险,在中国主要表现为行政处罚风险)过高而拒尽继续审计,则审计质量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进步。另一方面,假如审计师的变更是由于事务所不同意客户的会计政策选择,出具“不清洁”的审计意见,而被客户解聘,则很可能导致审计意见的收买行为,终极降低审计质量。 李爽,吴溪(2000)以1999年发生审计师变更的A股公司为样本,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师变更的信息表露现状进行了分析。作者发现,在审计师变更的信息表露方面,主要存在着缺乏实质性、表露时间滞后等题目。文章对于样本相关特征的检验表明,审计师的变更往往伴随着控股股东或治理当局的变动。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2001)研究了盈余治理、“不清洁”审计意见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作者发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不清洁”审计意见本身是导致我国资本市场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基本原因,而公司盈余治理导致的潜伏诉讼风险则没有引起注册会计师的足够重视(公司的财务困境状况也许是衡量审计风险更合适的控制变量,由于盈余治理的因素也许会改变事务所在发表审计报告时关于审计意见性质的表述,但当事务所进行客户抉择时严重恶化的财务状况更可能是起主导性作用的气力),这意味着会计师的变更很大程度可以视为审计质量降低的标志。
四、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 审计的作用在于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提供一定的保证,而这种保证能否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终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质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二是市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反应是否随着审计报告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对于非标准审计意见(包括带说明段的无保存审计意见、保存意见、反对意见和拒尽发表意见)来说,其中蕴涵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修正意义能否起到适当的警戒作用,更是直接体现了审计作用的发挥程度。就前者而言,审计报告的质量关键取决于审计师的独立性状况与自身的执业水平,Gul,Sun,Tsui(2001)以1996—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审计师质量对于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他们发现,由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盈利增长的市场反应更为强烈。 更多的集中在了后一方面。李增泉(1999)以上市公司1993年-1997年度审计意见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年报公告日前后20天内的市场反应。在控制了其他因素后,作者发现,出具标准无保存审计意见的公司与出具非标准无保存审计意见的公司在年报公布前后有不同的市场表现,从而意味着审计意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在进一步按照出具非标准无保存意见的具体原因分类后,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审计意见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但投资者并未对其进行严格区分。Chen、Su和Zhao(1999)检验了1995年至1997年间A股市场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审计意见的反应。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非标准无保存审计意见导致了明显负的逾额回报,但市场并未根据非标准无保存审计意见的性质差异与审计意见被出具的原因不同而作出区别反应。单鑫(1999)专门对1997年年报保存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股票市场具有明显负面的反应,且效应是在至公告日为止的6个交易日内缓慢渗透到市场上的。陈晓、王鑫(2001),陈晓(2001),王鑫(2001)进一步了1998、1999年年报公告前后10天内保存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股票市场对1998年年报保存审计意见的表露没有明显的负面反应,对1999年年报保存审计意见而言,也仅在公告后的4天期间内对首次保存审计意见有明显的负反应,从而表明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于保存意见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陈梅花(2002)的最新研究结果同上述的结论呈现出一定的差别,作者以1995—1999年期间上市公司年报中表露的非标准无保存意见为研究对象,未能发现充分的证据表明我国证券市场中审计意见具有信息含量。由于她并没有进行分年度的分析,也未对是否连续发表审计意见进行控制,文章结果的可靠性也许值得怀疑。事实上,其他研究已经表明,从1997年至1999年,资本市场对于首次保存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存在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正是导致作者没有发现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