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计划治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5)
2017-08-05 05:33
导读:3. 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 目前,审计署已经执行了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派出机构按月上报审计情况数据,并编发审计项目计划
3. 加强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的建立健全
目前,审计署已经执行了计划执行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派出机构按月上报审计情况数据,并编发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简报,通报项目进度情况、各单位投进工作量及执行中需要留意的题目。但是,由于缺乏对上报数据正确性的有关控制措施,使得基础数据与实际工作之间有偏差,影响统计的正确。因此,应该设置审计项目台帐,来及时了解、登记项目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使得数据更为翔实,以进步其正确性。
4. 加强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建设。
据统计,全国审计机关成立二十年来已经审计了302万个单位,涉及各行各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特别是审计署及派出机构近五年来的审计,成系统、成规模,且具有循环的特点。比如对四大国有贸易银行的审计已经进进第二轮,假如建立了翔实的资料库,很多审计资料和成果都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在每年审计结束后,应将被审单位的有关数据以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附加信息录进“审计对象资料库”,使审计对象资料库逐年更新完善,逐步实现审计对象的动态治理。
(四)建立和完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评估制度。
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是促进审计计划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因此,计划治理部分应该认真考核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以促进工作为原则,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可以选择部分审计项目,以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方案为基本依据,对项目执行进度、审计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审计本钱等方面进行考核。
(五)适当进行机构设置方面的改革
目前,审计机关一般都按照审计署的部分对口设置相应的处室和职员编制,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划分也照此原则回口治理,年度审计任务一般也按此原则分配,这样就造成有的处室人力不足,有的处室气力过剩,有的审计对象年年审,有的审计对象几年也审不了一次。同时,受审计治理体制、编制限制,审计署特派办、地方审计机关乃至上下级审计机关,彼此各自为战,审计资源难以整合,审计信息难以共享,导致审计资源不足与浪费的题目并存,重复审计和审计监视盲区的题目同在。因此,要适当调整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逐步探索科学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