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3)
2017-08-22 01:23
导读:3、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新格式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
3、经济成分多元化的新格式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
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因此,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与之相适应。一是传统的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了国家审计是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主导,通过国家审计的工作体现国家、政府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经济成份多元化势必带来经营规模的团体化,而传统的国有经济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其市场应变能力、内部治理和控制状况都还不甚理想,要求国家审计促使其在内部治理、自我约束、增进效益等方面完善机制,同时在新形势下,国家审计必须能够在进步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有所作为。
4、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审计职能的影响
政府转变职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的客观要求。这意味着作为行政政府审计监视权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职能也必将相应变化,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从指导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自觉适应两个根本转变,彻底改变过往那种只重视审计监视单一职能,以查处违法违纪为主,忽规全面发挥审计监视、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的全方位监视;事后监视、重复检查多,防范性、事前事中监控少的状况。要通过三大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微观或宏观领域监视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为两个根本转变服务,促进其真实反映与体现效果,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有效。
(二)我国国家审计的基本趋势
审计工作的运作方式和质量层次与运行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和发展。国家审计工作也必须与之同步,否则就不能正确反映经济运行的态势,更不能对实在行有效的监控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在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宏观审计化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留意吸收国外审计的先进成果,走出具有特色的国家审计的道路。我国的国家审计发展有以下几方面趋势。
1、注重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即从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过渡
今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定位,就是三大块:一块是财政审计,包括收进和支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决算审计、行政事业审计、农林文教审计、保障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都是财政审计的组成部分。发展趋势是实现审计重点的转移,向收进与支出审计并重发展,并终极过渡到以支出审计为主,对支出审计由正当性为主向正当和效益性审计并重发展,并终极过渡到以效益审计为主;第二块是审计。金融审计从大的方面来讲也是审计,今后主要围绕怎样进步金融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的开展金融绩效审计;第三块是企业审计,包括工交、商贸审计。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真正向《审计法》规定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过渡并由正当性审计为主向真实、正当、效益性并重转变,当前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审计是基础,是条件,应放在首位,今后在真实正当的基础上,也要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审计。因此,审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今后的效益审计要从国家资金的使用效益进手,国家审计将充分体现与社会审计组织的不同。审计目标不仅要审查国有资产的真实性和正当性,还必须对其质量和营运效率加以监视,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向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审计拓展。
2、审计和手段的性智能化,即实现从手工操纵向机审计过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对审计结果客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加快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趋势。综观世界审计,审计方法已逐步从帐户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最明显特点是把审计气力用在刀口上(即高风险领域),力求进步审计效率。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减少了经验判定的随意性,审计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但目前我国的审计还处于制度基础审计,有的地方甚至仍采用原始的帐项基础审计,并且毫无风险意识,这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对现代审计的要求。审计手段的智能化,主要是指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这就是李金华审计长所讲的“人、法、技”中的“技”题目。目前,我国审计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面,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明显落后于被审计单位利用计算机的现状,处于滞后状态。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已日显紧迫。国家审计部分要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跟上的步伐,在审计中广泛采用电算化的方法,使计算机在审计查证、性复核、审计信息的收集、传递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利用现代手段(即
计算机技术)作为国家审计的必要手段,提供正确的数目充分的信息,以达到决策科学公道,促进经济活动公道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