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预算执行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3)
2017-08-22 01:25
导读:(七)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不力。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和复杂性,使得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审计的风险。这既有外部环境诸如审计体制制约、受
(七)审计风险防范措施不力。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性和复杂性,使得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审计的风险。这既有外部环境诸如审计体制制约、受长官意志支配,审计对象、内容不完整等等因素影响,又有审计自身因素影响。从审计自身来说,主要有审计人员的预算执行审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采取的措施不到位。一是对被审计单位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缺乏法律上的保证措施,即使推行承诺制,对被审计单位不愿签定承诺制制度的行为,无法制裁。二是延伸审计力度不够。由于受审计力量及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常常是“点到为止”,而且往往只注重资金的静态审计,忽视动态审计。三是审前调查中对财税部门内控制度的测试重视不够。审计内容和重点难以突出,凭以往经验审计就带有盲目性。四是审计手段落后,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对完善预算执行审计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目标,准确定位,进一步发挥预算执行审计高层次的作用。预算执行审计是永恒的主题,但这并不是说预算执行审计模式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财政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审计目标必须适应财政体制的变革。我们认为现阶段及今后的预算执行审计的指导思想应是:以服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为目的,以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来开展预算执行审计。现阶段要在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的基础上,逐步向财政收支的效益性上转变。当前,就是要通过审计,促进财政部门树立效益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支出效益考核评价体系,审计机关要不等不靠,按照审计署五年规划的要求,积极大胆探索,对财政支出效益、税收征收成本进行审计,在各预算执行单位中推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的方法。在理论上要有前瞻性,未雨绸缪地开展财政效益审计研究,大胆借鉴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理论,来丰富和完善我国财政效益审计理论,从而来指导财政效益审计实践,推进财政效益审计的全面开展,使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真正向效益性转变,充分发挥预算执行审计的高层次的作用。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二)科学安排,改进方法,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在审计内容上,要适应形势需要,紧紧围绕管理和效益不断拓展。一是向预算编制延伸,探索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计或审签的有效办法和措施;二是向政策执行延伸,加大对执行政策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的审计;三是加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分析,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四是探索效益审计、跟踪审计,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五是加强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工作运转情况的监督;六是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审计方式上,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一项目审计转变为综合项目整体推进;由财务收支审计转变为行业性、系统性审计调查;由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监督;由传统的手工审计转变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或远程审计。要根据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周期,做到重点对象年年审,一般对象三年审一次,一次审三年。审计机关的整个业务工作要突出预算执行审计的核心地位,审计计划要围绕预算执行审计这一主线来安排,也就是说所有的审计都要突出预算执行审计,服务预算执行审计,将其他审计与预算执行审计有机结合。审计机关内部要打破过去按行业归口审计的办法,实行综合一体化审计,使预算执行审计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
(三)协调配合,整体联动,进一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要着力解决“上审下”与“同级审”两张皮的矛盾,增强预算执行审计效果。对国税审计这一块,在不改变现行审计管辖权的情况下,对审计署不纳入延伸审计计划的当年,授权地方审计,审计署纳入当年计划,由特派办审计时,地方审计机关派员参与,掌握与地方财政收入有关的资料,同时特派办对自己未审计而授权地方审计的年度可以重点抽查,督促地方审计机关 提高审计质量。地方审计机关查出问题属于上一级问题将情况上报,属本级问题由本级审计机关依法处理。上级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对本级财政与下级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往来结算的情况,要及时通报给下一级审计机关,真正建立全方位的监督协调配合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监督空白点。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整体效能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