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对策(2)
2017-08-23 01:24
导读:三、撰写好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反映,是审计提供的终极产品。审计工作公正与否、审计质量的高与低,都能在审计报告中得到集中体
三、撰写好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全过程的反映,是审计提供的终极产品。审计工作公正与否、审计质量的高与低,都能在审计报告中得到集中体现。同时,审计报告也是审计项目组全体职员的工作结晶,是审计产品价值的终极体现,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成果的转化,是进步审计质量的终极控制环节,作用十分重要。
1、评价要全面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计意见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审计评价恰当正确、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依据审计有关规定,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治理活动、财务收支情况、经营效益情况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等作出评价,责任审计还需要增加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及个人遵纪遵法、老实报告情况等。不少审计项目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对审计事项不作评价,或者评价不全面。审计不仅对要揭示清楚,原因要明白,建议要切实可行,评价还要讲究公正。评价最能体现审计质量的高低,最能反映审计工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客观公正。评价一定要有依据,要有出处,要评价审计范围内的事,不能凭空议论,更不能言而不实。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言过实在,不能偏离审计职能,也不能含糊其辞。
2、评价依据要充足 审计评价是建立在大量审计取证资料基础上的,没有审计工作底稿的支撑,审计评价是站不住脚的。按准则规定,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或证据不足、或评价依据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作评价。评价应避免面面俱到,对一些与经营无关的业绩不要妄加确认,不带感***彩,防止措辞尽对化。
3、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要同一 纵观当前,报告内容“套话”多,在肯定成绩时照搬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或个人
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往伪存真的甄别,审计评价泛泛而谈,同一份报告出现了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相矛盾的题目,这都是审计职员撰写不够认真所致,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同时,建设银行的内部审计还缺少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也无衡量标准,审计职员不好把握,出现了不同审计职员、不同审计项目,对同一事项作出不同评价的现象。缺乏同一的评价标准,了审计质量。
4、重视对审计报告的复核工作 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多少年来审计部分一直比较重视这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比较规范的做法。从严格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还应留意以下几个题目:一是每个审计报告都必须进行复核。二是完善审批制度,由哪一级审计部分组织实施的项目,经项目组复核后的审计报告应提交主管领导审核批准,重大审计项目或者一般审计项目中特别重大的题目,应由主管领导决定提交领导办公会议讨论批准。三是加强审计复核工作。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需要制定内部审计复核工作方面的制度。制度除明确复核职员应履行的职责外,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必须包含以下内容:(1)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事实是否清楚;(2)审计程序是否正确,是否实现了审计目标;(3)收集的证实材料是否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正当性;(4)审计发现题目定性适用的审计依据是否正确;(5)审计评价意见是否恰当;(6)审计建议是否有利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治理和风险控制;(7)复核后,需对复核作备忘录,便于分清责任。
5、审计建议要有全局性、针对性 审计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为宏观决策服务,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用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题目。从微观进手,把题目查深查透,捉住典型、解剖麻雀;从宏观着眼,把审计发现的题目放在经营治理的大环境中往把握分析,用发展的、系统的、联系的观点熟悉题目和分析题目,冲破就事论事的狭隘眼光的局限,提升审计成果质量,实事求是、积极慎重地作出审计处理意见,坚持把查处题目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立足于完善体制,健全监管、规范秩序、进步效益,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题目的建议,标本兼治,改变审计建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