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个时代给了图书馆人以太多的启示,中国图书馆界正在思考应该如何把握住方向,把握住自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推进事业。笔者作为其中一员,也想根据这几年思考的结果就中国公共图书馆最具特色的工作地方文献的当代体系的构建发表一些看法。
1 地方文献工作要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
1.1 地方文献的定义
自20世纪40年代杜定友、刘国钧先生根据中国文献工作传统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明确规范地方文献工作为图书馆之要务后,已经有许多人根据准备和工作实践的需要为地方文献下过多个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从纵向看,已经从形式走向本质,从零散走向完整,较好地勾勒出地方文献的状貌。但是,大多数的论者对地方文献只分解到它的“地情”这一层次,而没有深入到它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特征是“地情”,而其本质却还是属于“史”的范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发展史,而一个地域的地方文献从理论上讲,应该具备各时代的、尽可能完整反映多种地情的文献,它对应图书馆的其他文献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全部,就是这个地域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史。这个“史”具备两大特点:A.由史料组成,而没有科学体系。它不是纯粹历史意义上的“史”,而是自然构成的反映历史的细胞集合体,地方志是其中的骨骼。B.这个体系的纵断面是事物不加雕琢的客观发展过程的记录,而其横断面为阶段性“地情”。杜定友先生早期提出的“史料·人物·出版”的定义,就其本质意义来讲,后二者与前者虽有形式的区别,但它们都应该属于史料的范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包含历史信息的一切文献。此定义中的“历史信息”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历史意义”。这个定义除了将前面阐述的内容包含进去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更进一步地确定文献范围。我们要收集的是后人能借鉴的,在历史长河里有其生存意义的文献。只有地域特征,而无几许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献,我们没有必要给予关注。而且,这里是讲的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的“一切文献,”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国外发表的外国人写的文字,只要具备上述两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应该征集的范围,而且还是一份很好的地方文献比较学研究资料。
1.2 关注现在,关注当代
我们要关注的现在,指的是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们看到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过去用直线标示的速度已经变成了二维乃至三维空间的扩展;社会生活的外延不断扩大,内含不断加深;人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新事物和目不暇接的大量信息;整个经济总体上呈现质和量的齐头并进。在这种状态下,图书馆所面对的社会是高速海量产生文献的社会,这些文献中,具备地方文献性质的占着相当大的部分。它们都是各行各业在自己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这些文献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很多。首先,它们的生存周期普遍缩短。文献的生存周期与社会产生的文献量成反比,量越大,周期越短,自然效应的范围也越小,俗语说“来得快也去得快”。其次,这些文献所表现的形式和具备功能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但同时也更繁杂。如一种文献,它既做的是广告,但又是某一地区在某个历史阶段支柱产业中当家产品的公开的详细介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三,经济发展的现代速度和社会本身现代化转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文献的社会性方面,条条块块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大批文献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本部门服务,因而不愿走向社会或者成为文献的“窗口”。杭州市的餐饮业近年“杭菜”崛起,在全国有很大知名度,但是这些菜谱都是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征集有一定难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献服务需求的增长十分迅速,只有公共图书馆,它的公益性,它的知识中心的职能无疑地要求它承担起这个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