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3)
2013-06-01 01:23
导读:历史上优秀的工艺美术品的问世,几乎都离不开作者真诚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自觉地接受文化的滋润。工艺美术的用指的是适用于当下的生活,工艺美术的美
历史上优秀的工艺美术品的问世,几乎都离不开作者真诚面对生活的心态和自觉地接受文化的滋润。工艺美术的“用”指的是适用于当下的生活,工艺美术的“美”指的是能唤醒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只有贯彻这一思想,工艺美术才具有打动消费者的魅力,才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20 世纪80年代初倡导的“工艺品实用化,日用品工艺化”的方针依然是解决“用”与“美”矛盾的有效方针。 三、经济事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
笔者在南方四省一市的调研中,听当地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负责人陈述较多的一个困惑是:工艺美术究竟是经济事业,还是文化事业?现实的状况是政府把它划归经济部门管理,完全按工业企业的性质向工艺美术企业征收税赋,即实行17%的增值税,一些省、市、自治区还根据自己的情况征收程度不等的消费税,少则5%,多则 10%。税赋偏重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如果把工艺美术视为需要保护的文化事业,或把它归入文化部门管理,这样做又难以令其走上产业化道路。可见,围绕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还须妥善解决经济事业与文化事业的矛盾。
本质上讲,工艺美术有两重属性:一是商品属性;一是文化属性。所以它既不可能是单纯的文化事业,也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事业。弗格森说:“没有一种艺术不是源于人类生活,而且在人类生存的某些环境中,没有一种艺术不意味着实现某种有意目标的手段。由于爱财产生了手工艺术(mechanical arts)和商业艺术(commercial arts),并且由于可能不冒风险,有利可图而得到了促进。”⑥应该看到,经济动机只是手工艺术发生、发展的动机之一,表达信仰、情感和愿望等也是手工艺术发生、发展的重要动机。不管是出于哪种动机而产生的工艺美术品,都凝结和沉淀了社会文化因素,人们的衣食住行最直截了当地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文化状况。
比较而言,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是隐含的,商品属性却是最外在的、直接的。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工艺美术师受眼前利润的诱惑,专注于经济利益,忽视了文化效应。如历代都曾出现过这样的工艺美术现象:有的人一味追求作品的巨大,或追求作品的微小,力争独一无二。有些人则一味地炫技,使作品烦琐臃肿,毫无美感。鸦片战争以后还曾生产过迎合洋人猎奇心态的“洋庄货”,像官服的补子、女人的小脚鞋等。不排除此类作品有时亦能赢得一些人的好奇心和收藏者的青睐,但在文化上是不可取的。
中国近二十几年的经济生活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当前工艺美术由生计经济基础向商业经济基础转变。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各种文化失衡的现象屡屡发生。如因急功近利,不计其数的质量低劣的工艺美术品充斥旅游点和地摊。在南方某城市出现玉雕作品泛滥、以堆估价的怪现象。有些品类的工艺美术走假古董、伪文化的路线,制造和销售像“发财猫”、“财神爷”这类畸形观念的产品。近几年北京以及周边地区小作坊粗制滥造严重,把景泰蓝多达十几道的复杂工艺缩减到几道,镀镍代替了镀金,机器压制代替了手工掐丝,因此看似差不多的两件中等个头的花瓶,正规企业要卖到1000-2000元,小作坊200-300元就可以出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同禄指出,为蝇头小利损害了景泰蓝的名声,景泰蓝因此背上了“景太滥”的恶名⑦。片面地追求商业利润,忽视了文化传承,可能使一些历史积淀深厚的工艺美术,在当代人面前消散了它原有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韵味。
深圳市这些年采取举办大型“文博会”的形式,力图使工艺美术产品摆脱地摊货的形象,提升整个行业的文化层次⑧。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也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流行做法。笔者认为,让工艺美术回归文化产业,不能仅关注流通领域,而要把文化保护意识渗透到工艺美术设计、生产、流通的全过程。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扬州市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的做法值得重视。原本就有较高声誉的扬州玉器厂和漆器厂至今仍属集体制企业,近年来通过内部改革,充分重视玉雕和漆器工艺的文化意义,走出了一条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之路。如扬州玉器厂坚持办玉校和研究所,按保护文化遗产的标准整修了厂房,拆除了围墙,建设了藏品室和展览馆,花巨资维护了古藤走廊。现在的厂区是开放型的,与扬州护城河连成一体,极具园林文化特色,成为扬州市的文化窗口单位,也是集生产、销售、
教育和传播传统文化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社区。李砚祖在十余年前就提出,工艺美术的历史结构中存在两种文化因素:一是具体的工艺美术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是工艺美术的生产和使用形式同样体现出文化意味⑨。扬州经验恰好是一种整体文化保护意识,它
成功地处理了发展经济与保护文化之间的矛盾。
仅从数量上看,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为国家和地方创造的物质财富是远远超过以前任何时代的。面对庞大的工艺美术产业经济,我们还应该冷静地评估当代的工艺美术在文化建设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笔者认为,只有凝聚一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生活理想的工艺美术,才具备文化建设意义。
四、文化丢失与文化再生的矛盾
工艺美术的发展伴随着文化丢失和文化再生的过程,该如何来应付这一对矛盾?换句话说,该如何用理性看待一些工艺美术的“合理”消亡,同时,又该如何来判断当下的新工艺美术中哪些属于正常的文化生产,哪些则属于文化垃圾。
从工艺美术发展史看,人和人造物都是文化的载体,物的交换、流通以及人的流动、信息的传播造成了时时刻刻的文化流动。怀特说:“文化的一切方面,其物质的、社会的和意识形态的方面,可以经由社会机制,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进行传播,文化可以说是社会遗传的一种方式。”⑩文化可以做空间性的传播,也可以做时间性的传承。人们不时地在摒弃一些文化,又时刻在吸收着新的文化,并被新文化时尚刺激得异常兴奋。刺激——吸收——平淡化——摒弃,这一文化动态过程不断循环,形成了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文化流。一般而言,它是从文化势力强的一方向文化势力弱的一方流动,如现代工艺对农耕社会的有力渗透。但也有逆向流动的现象,如乡村的剪纸和泥塑等进入都市居室,点缀着都市阶层的生活。“文化的发展是与文化流量的多少成正比例的。文化流量愈大,文化发展也就愈迅速;反之,文化流量愈小,文化发展也就愈缓慢”(11)。当下的工艺美术文化就是一股绵延之流,从时间的上游流到当下这一点上,从外部空间流向比较半开放的空间。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自我的,又是非我的;既找不到纯粹的原生文化,也找不到单一的本土文化。不论是先秦,还是汉、唐、宋、元、明、清,工艺美术的发展都是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于一炉的。文化流与柏格森所描述的人的生命之流有着相似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