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矛盾(4)

2013-06-01 01:23
导读: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播始终是围绕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展开。恩伯说:由于文化是习得的行为和观念模式所构成,随着人类需要的变化,既可以放弃旧的

    工艺美术的文化传播始终是围绕着人们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展开。恩伯说:“由于文化是习得的行为和观念模式所构成,随着人类需要的变化,既可以放弃旧的文化特质,也可以再次习得新的文化特质。”(12)工艺美术要发展,自然某些旧文化特质要被丢失,如苏绣从民间“断发纹身”的娱情思想发展而成装饰技艺,继而演变为大户人家女子排遣私情的手段,再逐步发展到如今追求绘绣结合的艺术趣味。这一过程,既可见部分文化特质的丢失,也可见文化新质的再生。因为有断裂,才形成各文化阶段;又因为有文化再生,才形成文化系统。断裂和再生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如L.A.怀特所云:文化似乎是有着自身的生命。
    近年来,发生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的文化变迁相当剧烈。陕北农村妇女为儿女和丈夫精心做的“针线活”——绣花鞋、虎头帽、肚兜、垫肩、荷包,表达了她们最质朴的情感与愿望,她们的制作不受订货者的制约。在环境相对封闭的时代里,艺术传播的范围十分有限,她们创造的工艺美术因此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不论在物质载体、思想观念,还是艺术风格上都体现出地域的共性。惠山泥人最初是一种民俗产物,点缀着当地的婚丧仪式和节令风俗。随着当代社会变迁的加快,这类民间文化也逐步走出原生的环境,在流通的市场上获得了商品的意义。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也开始有意识地迎合市场,大胆表露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具有民俗性质的传统工艺美术如剪纸、面花、刺绣、木版年画等脱离了产生它的生活环境之后,附着在它身上的文化隐喻也就丢失了不少,都市文化圈中的人们难以读懂这些民俗性质的工艺美术背后的文化诉求,只是因其有异样的面貌而被视为都市文化圈中的奇异风景。如此,民间工艺美术从产生动机到艺术形式,再到传播对象和使用方式,这一文化链条中不断发生文化特质失落的现象。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有人为此担忧,并进而倡言保护民间工艺美术的原生态文化环境。有学者说:“任何远古艺术的‘魅力’都具有‘族群—地缘—时间—知识—技术—权力’系统的专属性,后来的人们可以仿造‘艺术品’,使之成为‘赝品’,却无法复制其系统的专属性。”(13)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看,许多传统工艺美术种类都已失去了产生它们的社会条件。它们被当代人任意移植、拼贴,被外来文化改造、嫁接,这是工艺美术文化的危机吗?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原生态”只是人类学家的理论假设,正如哲学家向虚无的时间追索世界的本源一样。在历史上,何处存在静态不变的、完全原初、自足的社会结构?只要民间工艺美术在文化变迁中能很好地融入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能始终保持既实用又艺术的品质,那么伴随着无可奈何的文化丢失的同时,也在发生着文化再生。
    李泽厚曾乐观地指出,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在新的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可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变”(14)。所谓创造性的转变意味着平衡好文化丢失与再生的关系。近年来有一些从工艺美术传统中开掘出来的新工艺品类风靡市场,如中国结、唐装、仿古家具、时尚纸扇、旗袍、陈设瓷、竹编日用品等。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有着清新的时代气息。传统工艺美术要焕发生机,需要在切近当代人的生活理想、反映当代人的审美情操的基础上理解文化丢失与再生。广东潮州金漆木雕近年来在装饰风格上有鲜明的变化。当地的工艺美术师认识到,当下民众的欣赏趣味已不同往日,不太容易接受金光灿灿的木雕摆件。所以,近些年的潮州木雕基本不贴金,而是尽量保持木材的质感和工艺师的雕刻痕迹,发掘艺术化的肌理美。潮州木雕由华丽转向素朴,并开发出许多极富生活气息的题材,它的成功说明一件工艺美术品的形成绝不能忽略时代要求。工艺美术师只有深入研究生活,真诚地面对生活,才可能创造新的文化传统。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回顾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可以较容易地注意到每个时代的工艺美术都有那个时代特别的精神气象,如宋、元、明、清瓷器相互间有明显的差异,明代的家具与清代也不尽一致,文化的时代性正反映了文化的丢失和再生属于正常的事情。爱德华·泰勒说:“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5)工艺美术自然是历史发展的“遗留物”,因为它们是“过去的现实”的见证。但工艺美术不应该只具有怀想价值,而应当在现代的社会结构中实现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即大胆融摄现当代的知识、信仰、技术、道德以及艺术情调,体现时代精神。
    继承中有文化特质的丢失,文化再生中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文化特质不一定都会传播,这就是说,传播是一个有选择性的过程而不是自动化的过程”(16)。工艺美术的任务就是要把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积极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创造更文明、更和谐的生活方式。
    五、文化保护与文化自觉的矛盾
    在技术和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学和民族学家热衷于保护一些“落后”民族或群落的“原生文化”,作为抵抗全球化速度、倡导多元文化共存的一种策略。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寄希望于东方和非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能静态地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不急于去追赶现代化进程。“生态博物馆”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世纪 70年代的法国,其最初的主旨是试图就地、按原样、整体地保护具有特别文化意义的社区,原有社区的面积就是博物馆的面积。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很快得到欧美国家政府的响应,作为一种文化保护模式被推广到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全球至少已设立了300多个此类博物馆,其中西欧和南欧有70个,北欧有50个,拉丁美洲约90个,北美洲约20个。1998年10月 30日,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中国有关方面在贵州省梭戛苗族人聚居区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理想中的“生态博物馆”的功能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原生态、多样性文化的保护;其次是文化传播和研究,即为游客和学者提供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者”的关注和“他者”的唤醒,提高原住民的“文化自觉”。梭戛“生态博物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七八年来,博物馆的建立使原本闭塞的乡村社区成了旅游区,对外开放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原则,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文化入侵以很快的速度在消解着传统习俗文化的凝聚力。“生态博物馆”的建立似乎在保护方面仅仅做了一些文献
上一篇: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