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墨法对当代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价值
2013-07-17 01:02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关于焦墨法对当代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价值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焦墨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摘要:焦墨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焦墨法专指水分极少的浓墨,下笔老辣苍劲,视觉效果极强,其古已有之。广义焦墨法主张用墨无论浓淡深浅,只要用水极少,下笔焦涩干枯即可,其是传统焦墨法表现力的现代拓展。东北山水也称关东山水,其悠久但传承不盛且起步相对较晚,尚无独立的笔墨语言系统。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东北山水笔墨语言对传统的吸收和借鉴多有困难,唯焦墨法较为适宜。焦墨法从形象塑造、对景写生实践、艺术精神构建等方面对当代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贡献与其它传统笔墨语言相比较更为突出。
论文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创作;焦墨法;东北山水;笔墨语言;;艺术形象;艺术精神
一、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当代目标
“东北山水”也称“关东山水”,是以东北地域题材为对象的山水画艺术。有实物证明的东北山水最早可上溯到五代,但因远离中心而在整个传统时期都发展缓慢。东北山水笔墨语言的现代发展及全面探索是在建国后。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研究以内地题材为核心。笔墨语言是题材内容和文化理念的结晶。东北山水的题材与内地迥异,这使得许多传统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与东北山水缺乏对应关系。同属后起之秀的“太行”、“长安”、“桂林”、“岭南”等流派或因对传统笔墨语言的有效继承;或因对舶来艺术语言的成功借鉴而都发展迅猛。可东北山水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探索却走了许多弯路,“一味套用传统笔墨而无视题材现实性”是脱离生活;“盲目移植西方艺术语言而无视传统审美”是邯郸学步;“以‘是否符合传统笔墨语言规范’作为选题的唯一标准”是削足适履;“为突出冰雪形象而沉迷于技术性制作”是舍本逐末。提高表现力和审美承载能力是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当务之急。其研究应做到“以艺术形象塑造为直接目标”、“以对景写生实践为具体切入点”、“以艺术精神构建为最终目的”等三方面。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之一的焦墨法可为东北山水笔墨语言这三方面的探索发挥巨大作用。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焦墨法在艺术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一)焦墨法对东北独特地质地貌的表现
东北以平原和低山为主。其山地多分布在本地区的西北和东南。西、北部的山地实则为蒙古高原的东部边缘,如大小兴安岭;东、南部的山体多是火成岩,如长白山系。二者皆海拔较低且森林覆盖率极高,多为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传统山水笔墨语言的研究主要围绕中原和江南等内地山水进行而对东北山水少有研究。内地山水与东北最大的不同就是树石分离,传统笔墨语言对其的研究和表现也以此为根据而分别进行,形成了树法和石法两套相对独立的笔墨语言系统。但东北山体几乎全由植被覆盖,少有岩石外露,所以对岩石树木的刻画能一体为之而不是分别描述的笔墨语言才是研究的重点。火成岩多光秃硬滑少有裂缝,因而不易夹生树木。纵观传统,东北山地似用董源《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一路笔墨较为适合,但东北多风干燥的气候又使董源笔墨的水分运用出师无名。粗糙干燥的岩石刻画也不能过多用水,因此焦墨法较为适合。客观而言,东北夏季并不缺雨,雨过天晴远望苍山也是云蒸霞蔚、含烟带露,若湿笔淡墨淋漓挥洒想必也成佳作。但夏季空气湿度较低、温度较高及日照较长等因素决定了此类润泽之象只雨后出现且转瞬即逝,不宜作为东北山水题材的主体。偶尔为之可令人眼前一亮,但若长久如此则是舍长就短,不但丢弃了地域特色还会令满纸烟云的江南山水嗤鼻莞尔。
东北的平原常与湿地相伴,可谓水草丰美,“北大仓”之誉言之不虚。若描写其夏景,焦墨法确有不适,但表现其它季节便如鱼得水。如冬季覆雪的田埂就很有形式感,焦墨法很是适合,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春风将至》就是代表。其画面把白雪、黑土及金黄秸秆的色彩搭配与田垄的横纵穿插走势相结合,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广义焦墨法,对蕴含巨大生机的“冬装如睡”作了生动的视觉诠释。东北山水题材也包括呼伦贝尔等高原,但与长安画派笔下的黄土高原大有不同。其落差很小、土质黝黑且密布河流植被。干燥的气候使得能见度极佳,甚至地平线上的远树也可计数。这种一望千里清晰明净的景象可作平远法,但与内地的平远景色那种幽阔迷离、天地不辨相比则意趣不同。内地平远景色用淡墨法或浓淡结合的笔墨语言较为适合,而东北的平原及高原似用焦墨法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