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1)(4)

2013-08-22 01:10
导读:5、審美韻味的消失 韻味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概念,也是本雅明在分析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特點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aura)。二者內涵不盡一致,但基本相
 5、審美韻味的消失 
  韻味是中國傳統美學的概念,也是本雅明在分析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特點時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aura)。二者內涵不盡一致,但基本相通。“那麽,究竟什麽是韻味呢?從時空角度所作的描述就是:在一定距離之外但感覺上又如此貼近之物的獨一無二的現象。”[18]結合中國傳統藝術的特點,我們對“韻味”可作如下理解:韻味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種獨特體驗和感受,它是對不在眼前的審美物件的一種超時空的把握,這種把握往往用通感的、隱喻等心理機制將審美物件的情狀、內涵作各種曲折通幽的轉換後展開內心無限延時的感悟。所以,韻味體驗是一種具有時空距離感、帶有個人獨創性和隱喻性的意味深長的審美體驗。本雅明認爲相對于傳統的韻味藝術而言,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則是無韻味的藝術,韻味的藝術正在被無韻味的藝術所取代。也就是說,傳統閱讀中的審美韻味體驗逐漸被視覺文化時代的無韻味體驗的閱讀所取代。   
  爲什麽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的閱讀會失去韻味的體驗呢?本雅明認爲:“……韻味的衰竭來自兩種情形,它們都與大腥找嬖鲩L的展開和緊張的強度有最密切的關聯,即現代大芯哂兄要使物更易接近的強烈願望,就象他們具有通過對每件實物的複製品以克服其獨一無二性的強烈傾向一樣。這種通過佔有一個物件的酷似物、摹本和佔有它的複製品來佔有這個物件的願望與日俱增。”[19]結合本雅明對機械複製時代藝術特徵的闡述,我認爲,韻味體驗的消失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藝術已經由本真的獨一無二性轉向可大規模複製性,藝術品的原作性和權威性被複製品的無差別性所取代,藝術的膜拜價值被藝術的展示價值所替代。這個轉變使得對藝術品自身的關注,轉向了對藝術品和觀谢動關係的重視。而且,膜拜價值能使人們對藝術品有一種崇敬神秘的感受,而展示價值則完全打破了這種“氛圍”,把一切都“去神秘化”了。第二,傳統的韻味藝術的觀照是一種有距離的專注的欣賞,然而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的觀照中主體與物件之間的距離消失了,藝術品象一顆射出的子彈擊中了觀賞者,視覺特質仿佛轉變爲觸覺特質。於是,審美韻味得以實現的廣闊的想象空間不存在了,深度的延時體味的必要時間也轉瞬即逝。第三,機械複製把傳統藝術的個人品味方式,轉化爲集體或公共的大谢動,使審美體驗的獨特性、個性化基因難以實現。第四,審美韻味的産生還必須借助於作品能指形式的簡約化和所指內容的含蓄豐腴性,而現代視覺文化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卻是能指的異常發達與所指的極度貧乏。這自然使得審美韻味必不可少的深度閱讀、玩味涵詠的功夫失去了用武之地。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總之,視覺文化時代的到來,對人類閱讀的心理機制、行爲方式、性質特點、功能價值都産生了深刻的影響。而由閱讀行爲的嬗變所折射出的更重要的問題是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文化藝術從媒介形式到內涵性質的巨大裂變。如何看待這種裂變——順應、遏止還是彌合、引導,這是全球尤其是我國當代文化藝術研究中亟待深入探討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特裏.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M].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260. 
  [2]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C].上海:三聯書,1996.899. 
  [3][10]Guy Debord.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New York : Zone, 1994. 
  [4]尹鴻.意義、生産、消費:電視劇的歷史與現實[J].文藝研究,2001.5. 
  [5][9]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上海:三聯書店,1989.154. 
  [6]汪輝、陳燕穀.文化與公共性[M].上海:三聯書店,1998.88. 
  [7][18][19]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M].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6-7-8 
  [8][15][17]朱國華.電影:文學的終結者?[C].文化研究網:http://www.culstudies.com 
  [11][12][14]丁亞平.藝術文化學[M].北京:超星圖書館http://www.ssreader.com/哲學宗教圖書館.303-327-128. 
  [13]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M].上海:三聯書店,1992.344 
  [16]弗.傑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192.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超文本文学形式美学初探(1) 下一篇: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