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审美的命运:从救赎到物化(1)(4)

2013-08-22 01:10
导读:注释: 1.关于"共同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主体性实践美学的讨论,参见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注释:

1.关于"共同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主体性实践美学的讨论,参见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第1-40、101-196、299-499页。
2.据不完全统计,1978-1982年间发表的关于"共同美"的文章有近50篇,1982年前后发表的关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论文有近100篇,1986-1991年间发表的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文有近400篇,见阎国忠《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述评》,第8-9、103、301页。
3."美学译文丛书"于1982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光明日报出版社和辽宁人民出版社分别出版。  
4.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于1986年起由三联书店出版。
5.R.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王葵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英译本见Roland  Barthes,  The  Elements  of  Semiology,  tran.,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London:  Jonathan  Cape,  1967.
6.彭锋把20世纪初到1930年代、1950-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美学讨论称之为"20世纪的三次’美学热’",并指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各种主义、各种学说,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释学、人本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等等,最初都是以美学的名义介绍到中国的。"彭锋《美学的意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1-3页。
7.关于韦勒克和沃伦的《文学理论》在中国学界的广泛影响以及所引发的争论,参阅姜飞《英美新批评在中国》,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第71-76页。
8.见雷  ·  韦勒克、奥  ·  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第  65-67,145-147  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9.Jurgen  Habermas,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ran.,  Frederick  Lawr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87,  p.  45.
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第30  页。  Friedrich  Schiller,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tran.,  Reginald  Snell,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3,  p.  40.
11.祁述裕《市场条件下的文学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168-169页。
12.见F.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223页。
13.彭锋:"当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其他人文学科相继苏醒并逐渐取得独立地位的时候,人们已不再需要借美学的幌子来发表意见,美学就变冷了。"  彭锋《美学的意蕴》,第9页。
14.潘知常《美学的边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第121页。
15.马克斯  ·  霍克海默和特奥多  ·  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阚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第1页。
16.《深圳特区报》,1999年4月17日第15版。
17.彭锋在分析当代"大众的平均化的审美趣味"时指出:"大众文化是一种美的平均值的文化,是一种缺乏个性的审美文化,是一种媚俗的审美文化,是一种以美的名义来绞杀个体的审美感悟力的文化。"  彭锋《美学的意蕴》,第28页。
18."[T]he  bourgeoisie  integrated  art  much  more  completely  than  any  previous  society  had."Theodor  W.  Adorno,  Aesthetic  Theory,  eds.,  Gretel  Adorno  and  Rolf  Tiedemann,  tran.,  Robert  Hullot-Kentor,  London:  The  Athlone  Press,  1997,  p.225.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9.Wolfgang  Fritz  Haug,  Critique  of  Commodity  Aesthetics,  tran.,  Robert  Bock,  London:  Polity  Press,  1986,  p.  17.
20.Wolfgang  Welsch,  Undoing  Aesthetics,  tran.,  Andrew  Inkpin,  London:  SAGE,  1997,  p.  3.
21.Jean  Baudrillard,  The  Transparency  of  Evil,  tran.,  James  Benedict,  London:  Verso,  1993,  pp.  15-18.
22.F.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第162页。详见绪论、第8章第1节。
23.Terry  Eagleton,  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0,  p.  373.
24.见本书第12章第1节。
25.关于当代生活中"复制技术与情感生活"的描述,见李思屈《大众传媒、商业广告与审美的当代性》,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87-91页,又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0年第5期,第59-63页;关于科技与工具理性对审美活动的渗透,见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4章;关于当代消费文化与审美的结合,见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第10、11、12、13章。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