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西化”、“反西化”潮流(4)

2013-11-04 01:06
导读:民地的歧途,迷恋旧文化的骸骨固属不可能,盲目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亦必归于幻灭。他主张努力推进基础,中国文化才有出路。1934年2月19日《民国日报》
民地的歧途,迷恋旧文化的骸骨固属不可能,盲目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亦必归于幻灭。他主张努力推进基础,中国文化才有出路。1934年2月19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何汝津的文章〈文化问题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主张一部分人「整理国故」,中的自然科学可以移植到中国,科学则有待本术机构自由研究。何汝津认为中国未来的新文化既不是模仿资本主义的文化,亦不是模仿布尔什维克的文化,而是适应自身生存的文化。15

  长期以来,胡适被误认为最早提出「全盘西化」论的人物而备受批评。1929年,胡适在英文刊物《中国基督教年鉴》发表文章〈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文章使用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和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两个词来表达文化观点。潘光旦在英文《中国评论周报》发表书评,认为胡适文章中这两个英文词语具有不同的意义。Wholesale Westernization可译为「全盘西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可译为「全力现代化」或「充分现代化」。潘光旦表示赞成「全力现代化」,而不赞成「全盘西化」。虽然胡适取代陈序经成为「全盘西化」潮流最具有影响的人物,最早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并且成为30年代「全盘西化」论代表人物却应首推陈序经。1931年,陈序经在《刊》2卷3期上发表了〈东西文化观〉一文,文中他首次用「全盘西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陈序经后来回忆当年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到了民国二十年间,我开始用了『全盘西化』这个名词,…… 『全盘迎受西洋文化』的字样,在我们最初主张全盘接受西洋文化的时候,我既没有发现这些字样已经有人用过;而十余年来流行最广的『全盘西化』这个词却是我用得最早,至少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有人用了这个名词是较我为早的。」 16

  陈序经是海南岛文昌县人,1903年生,1920年入读岭南中学,1925年复旦大学,1928年获美国依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受聘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次年重返岭南大学。1934年以后陈序经转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49年后陈序经曾担任岭南大学校长,1967年去世。1925年陈序经在留学美国期间便萌生「全盘西化」的主张。1928年陈序经在岭南大学,明确提出中国要「全盘采纳西洋文化」的主张。1931年陈序经在《社会学刊》第2卷第3期发表文章〈东西方文化观〉,第一次用「全盘西化」这个名词来表述他的观点。1933年陈序经写了《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在书中他从研究文化学理论入手,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全盘西化」理论。

大学排名



  与「中国本位文化」论对立,「全盘西化」论在二十世纪30年代形成了具有影响的社会潮流,出现了如胡适、陈序经等一批颇有影响的人物,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宣扬「全盘西化」论的文章和著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全盘西化」潮流,思想内容丰富,主张「全盘西化」的人物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理由和表达方式鼓吹「全盘西化」论。胡适虽然不是「全盘西化」论的首创者,对于推动「全盘西化」潮流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1935年,胡适看到陈序经〈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这篇文章以后表示:「我是完全赞成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的。」 17在胡适看来,「全盘西化」是一种态度、一种策略,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手段。他认为「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衷的倾向」,「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它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18「全盘西化」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这便是陈序经在〈关于全盘西化答吴景超先生〉文中将胡适归于「折衷派中之一支流」的原由。由于胡适具有比陈序经更大的社会影响,他将「全盘西化」改称「充分世界化」,主张以「全盘西化」来达到建设「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的目的,得到更广泛的回应。在众多「全盘西化」论者中,胡适逐渐成为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

  除陈序经等人激进的「全盘西化」论、胡适等人折衷的「全盘西化」论以外,还有张佛泉、张熙若等人接近「全盘西化」论的主张,这些形形色色的主张各有不同,但在思想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反对「中国本位文化」论,主张以西方为标准,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全盘西化」潮流并非如某些反对者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源于鼓吹者对西方文化的倾慕,也不只是停留在「西优中劣」或「中西异同」的简单比较,而是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论思考。正是因为「全盘西化」并非情绪化的口号,而是具有深层的思想理论基础,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至今不绝。19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三 20、30年代广东画坛的新旧之争

   国民党政权建立思想文化统治的努力、一时甚嚣尘上的「中国本位文化」论在20、30年代的中国领域亦有所反映。 1935年2月10日郑午昌在《国画月刊》发表文章〈中西山水画思想专刊展望〉,对「十教授宣言」提出的观点表示赞同20:

不盲从不守旧,为我们一贯的主张,此与最近何炳松等十位教授在文化建设的宣言中提倡 「中国本位 」文化的旨趣,正相吻合。可知新中国文化的创造已为国人共同的目标,而十位元教授的宣言,就是代表国人的一致呼声。

  南京、上海等地兴起「复兴固有」的潮流,国民党政权重视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建筑艺术,力图使「复兴」、倡导「中国本位文化」通过「复兴固有建筑艺术」得以实现。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的南京城市建设《首都计划》和上海市政府制定的《市中心区域计划》,提出建筑设计要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国民党政府采用手段强制和思想舆论引导,将改良的传统建筑作为样板推行全国,这一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复兴固有建筑艺术」的建筑设计作品。

  20、30年代广东画坛「国画研究会」画家和岭南派画家关于新旧艺术的论争,虽然与 「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论争双方所持立场,无疑可以感受到当时中国社会「西化」与「反西化」潮流的激荡。二十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革命派联合中国共产党人从广东出发,展开了讨伐北洋军阀、重建共和政权的革命战争。广东地区一时新风弥漫。在风气的影响下,广东画坛呈现出革新的气象。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派画家成为最具影响的革新力量。与岭南派对垒的传统派阵营的主要力量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美术团体「国画研究会」。「国画研究会」前身为「癸亥画社」。1923年黄般若、潘致中、赵浩公、卢振寰、姚粟若、罗艮斋、邓芬、卢子枢、黄君璧、何冠五、李瑶屏等画家在广州组织「癸亥画社」,以复兴中国画艺为目的。画社成立时向省署立案的呈文表明这一宗旨:「夫立国于世界之上,必有一国之特性,永久以相维系,而后其国始能以常存。国画关系一国之文化,与山川人物、风俗,同为表示一国特性之征。……降至今日,士多鄙夷国学,画学日就衰微,非急起而振之,恐文化荡然,将为印度之续。某等有见于此,用是联志,设立斯社,以研究国画振兴美术为宗旨。」 1925年「癸亥画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 1926年「国画研究会」向广东省厅的立案呈文中表示:「见异思迁,数典忘祖,国粹之沦亡,不绝于缕,此关心国故者,所为咨嗟太息而不能自已者也。抑之一国之美术,为一国精神所默寄,非徒以表示国治之隆坊,正以考察国民之特性。」 「国画研究会」之宗旨为对于传统中国画艺术「讨论之,整理之,以培养吾国之国性,而发扬吾国之国光」21。这种从传统立场出发,以「存亡接续」「国粹」、「发扬吾国之国光」自任的态度,尽管再三申明「虽曰 『复古』,仍
上一篇:那一盆两千年的洗澡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