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精致江南”
2014-03-21 01:13
导读:美术学论文论文,“古典园林,精致江南”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初探
毕业
----高中美术跨学科教学初探
[内容摘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关键词]:文化情境,跨学科的讲授
今年我省普通高中开始采用《美术鉴赏》,它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改高中“美术欣赏”课为“美术鉴赏”课,其旨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学习,不仅能欣赏1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求更高1个层次,“是判断美的1种能力”,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也即需要进行跨学科讲授。“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1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谓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的是1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欣赏、鉴赏教学时,尽可能地进行跨学科讲授,学生对跨学科的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明显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讲授。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下面我以第6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美术鉴赏第6课《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时,讲到私家园林,导入时我朗诵了晏殊《浣溪沙》“1曲新词酒1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园林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1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然后指出:中国艺术讲究触类旁通,诗文与绘画往往互为表里。古代园林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之体现绘画意趣,同时也蕴涵着诗的情调----诗情画意。这景、情、意3者的交融形成了中国园林特有的艺术魅力。
接着板书:“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播放课件:读图认识“远香堂”“听留馆”“夕佳楼”,感知江南水乡----苏州及园林,引导学生赏析: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花的地方,1处建筑物上的匾题为“远香堂”,另1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后者出自李义山“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1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般的感受。颐和园内临湖的“夕佳楼”,夕佳2字的匾题取意于陶渊明的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游人面对夕阳残照中的湖光山色,若能联想陶诗的意境,则对眼前景物的鉴赏势必会更深1层。匾和联不仅文字的内容10分丰富,其工艺形式也有多种。除了常见的长条形之外,还有蕉叶形的“蕉叶联”、“书卷额”、“扇面额”等等。它们犹如绘画上的题跋1样,把诗文乃至书法艺术直接组织到园林景观之中。
接着朗诵:吴文英《望江南》“3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长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啼莺声在绿阴中。无处觅残红。”指出:古人诗文中的美妙意境经常引为园林造景的题材,游人览景而涉文、因文而生情。圆明园内有“武陵春色”1景,即以摹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文意而把1千多年前的世外桃源形象地再现于人间。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组织讨论:苏州园林是如何体现出她的巨大艺术魅力的呢?讨论,指名说说,师板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
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总结:园林艺术作为中国封建文化的1部分渗透了封建文人的艺术情趣,它取法自然,高于自然,融建筑美和自然美为1体。最后布置作业拓展:结合投影图片和唐宋诗词写篇关于私家园林的抒情散文。
肖春峰同学上交的作业写到:“依靠在亭柱旁,亭外时不时吹来1阵阵微风,眼前仿佛显现出文人逸士们,把酒言欢,风儿抚摩他们的长胡,也摇曳着亭外的1切生灵。偶尔有鱼儿跃水,溅起层层水花,冲洗着园林,也冲洗着我们的眼睛。”另1位时春玲同学也写到:“景醉人,静人心。晨光初乍,包涵些许朦胧,轻烟薄雾,隐隐约见亭边的江南女子,步脚袅袅,亭边1泓池水,映出佳人贤影。江南似水柔柔。黄昏,这是个过于煽情的词语。安详的老人半躺在亭内古木红雕制成的太师椅上,闲在地品1壶凉茶,渐落的红日光芒散在老人慈祥的脸上,构成古园独具的‘夕阳画卷’”。
毫无疑问,这些作业表达出苏州园林江南水乡、古典精致的感觉,学生也了解了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精神和具体经验。
实践证明,在讲课的过程中旁征博引,特别是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时要首先讲授古代
哲学。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1般具备前1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因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1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有人说美术课像语文课,是美术课还是语文课有什么问题呢?这些知识看似和美术无关,但看重的是1种文化的、人文的氛围的熏陶,这和美术在本质上是1致的。加强美术和人文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对展现美术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现美术课的学科魅力也有益处。任何学习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同时也有温故知新的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如何进行跨学科讲授训练,是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在平时上课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抓住跨学科讲授的目的和要点
与其它讲课内容1样,跨学科讲授应进行调整修改,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所要讲授的跨学科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要相关、准确上,切忌画蛇添足,偏题跑题,喧宾夺主。
2.平时思考和课堂领会相结合
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展览活动的时间,有意识进行跨学科欣赏,美术欣赏里的大多数艺术品都是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留恋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感慨和深沉的思考,这是1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我们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去琢磨,去感悟,去和他们的心灵碰撞、共振,从而让我们的情感、思想和作者共鸣,获得鉴赏享受,并能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3.跨学科讲授与课堂教学紧密衔接,并行发展
跨学科讲授都是美术课的有益补充,2者合为1体,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跨学科讲授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高中美术课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几幅画,而是要培养他们建立起“大美术”概念,能主动地、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从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面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进行跨学科讲授,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它学科联系地思考。重要的是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这样学生就能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渐提高人文素养,以达到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引导学生以1种开放、探索性的审美态度从美术作品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并且在有效获取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参考文献]:《大百科全书.美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