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多元之维化毕业论文(5)
2013-05-11 01:01
导读: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举国上下无不对之顶礼膜拜。这样
第二,“多元现代性”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客观而科学地认识现代性。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举国上下无不对之顶礼膜拜。这样,乐观的态度和想像支配了我们对现代性的认识,现代性成为自明的、勿需置疑、论证和反思的对象,我们只要无条件地按照西方的道路重走一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甚至对现代化的反思都被视为保守、落后。现在看来,这些认识的局限是不言而喻的,现实的发展首先需要我们打破现代性的幻觉,科学而全面地认识现代性。我们要认识到现代性的利弊、得失、机遇与挑战,而不至于被现代性的光环所迷惑而忘了其可能隐藏的陷阱。此外,要区别对待现代性的外在缺陷和内在缺陷:虽然外在的缺陷容易识别,但我们还是应该及早地防范这些问题;现代性的内在缺陷则比较隐蔽,是现代性与生俱来的固疾,也是我们应该予以特别重视和警惕的因素,应尽力将其危害降至最小。现代性的扩张和建构经常以否定传统的合法性为前提,也由此破坏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其他和谐因素,造成了社会的动荡,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由现代性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多元现代性”观念对现代性的破坏性的揭示,能够促使我们破除现代性的幻觉,直面其矛盾、冲突、残酷和野蛮性,使我们全面地认识和解决现代性所导致的这些问题。
第三,“多元现代性”观念对现代性主体自主性的强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元现代性”观念既强调西方现代性的始源地位、规范意义和参照价值,又同样强调现代性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尽管西方的现代性模式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作为其他现代性的基本参照物而继续发挥作用,但现代性不是西方化,西方的现代性并不是惟一真实的现代性,应该把现代性从西方的霸权中解放出来,同样地重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的理念和实践。这个观念能够启发发达国家更全面地看待现代性的得失,认真地对待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探索。它对于后发展国家的启发意义则更为重要。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要理解现代性的复杂性和利弊得失,充分地享受现代性的成果和机遇,并遵守现代文明的游戏规则,在国际上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重视自己的实际国情,从实际出发,建构适合自己的现代性。反之,如果完全按照西方的现代性模式来规范自己,不但可能发挥不了自己的长处,甚至还可能重复西方现代性的弯路,从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四,“多元现代性”观念对传统和社会历史经验的重视,有利于发挥它们对于建构现代性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和历史经验都是传承和发展的统一,既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也不能照搬传统。同样,在社会(包括现代性)的发展中,传统和历史经验是塑造现代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多元现代性观念揭示了传统和历史经验对于现代性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发挥传统与社会历史经验的积极作用,避开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甚至有意识地予以改造和转化。中国传统尽管有许多阻碍现代性的因素,但它特别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和谐共处,重视伦理在塑造个人与社会中的作用。这些传统在现代性建设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继承或转化还可以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的现代性建设,需要宽广的视野、科学的态度、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强有力的实践,国外的现代性论述也理应成为我们的重要资源和参照。因此,艾森斯塔特的“多元现代性”观念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6-11-19
作者简介:李世涛(1969-),男,河南渑池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①泰勒先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作了比较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学术报告,之后又在上海作了以多重现代性为议题的学术讲座,并与学者们进行了交流。仅笔者读到的综述文章就有刘擎的《多重现代性的观念与意义》(参见许纪霖、刘擎主编:《丽娃河畔论思想》,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童世骏的《多重现代性、斯特劳斯和当代
知识论》(http:/www.cul-studies.com/community/tongshijun/1576.html),上海的《东方早报》还报道了讲座的盛况。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参考文献:
[1]李世涛.现代性视域中的中国问题——詹姆逊与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选择[J].东南学术,2005(5):15-25.
[2]刘擎.多重现代性的观念与意义[M]//许纪霖,刘擎.丽娃河畔论思想.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艾森斯塔特S N.反思现代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6.
[4]艾森斯塔特S N.历史传统、现代化与发展[M]//谢中立,孙立平.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
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