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大众文他撒判的现代性之维化毕业论文

2013-05-15 21:20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浅谈大众文他撒判的现代性之维化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 
  【论文内容提要】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大众文化批判是当代西方的一门显学,虽然该理论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特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因为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当代大众文化的存在及其繁荣导致了主体性的晦昧、压抑甚至扭曲,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就在于超越、消除大众文化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恢复主体性应有的地位。笔者认为探讨大众文化的现代性维度更有利于从较高的层次审视大众文化,因此不揣浅薄,试图对当代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代性之维做一探讨。 
  一、主体性的追寻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的一个著名命题是继尼采的“上帝死了”之后提出“主体死了”,作为与后现代主义相对应的现代性理论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前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人类融化在与自然的统一之中,主体性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彰显,随着现代社会的来临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提升,人们不必将自己天天束缚在辛苦的劳作中就能够赚取生活资料,这种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开始滥觞。人之所以是人,而不同于其他动物,根本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主体性,而其他动物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意识不到自己的主体性。人的主体地位,人自身的自由、解放、平等、正义等被后现代主义斥之为“宏大叙事”的价值追求凝聚成了现代性的精神内核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但是,随着发达工业社会的来临.已经彰显的人的主体性又开始了被压抑,被异化的命运。人们被不断重复、整齐划一的大众文化所统治,只是这种统治表面上看来是消费者的主动自愿。在大众文化中,消费者狂热地追求流行文化,“每个男高音听起来都像是卡鲁索的录音,德克萨斯女孩们的‘自然’形象就像是好莱坞模塑出来的模特。”_l_这是一个到处充斥流行,个性消亡的社会。大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发达工业社会在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是技术与商业结盟的结果,艺术逐渐地变成了商品。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只是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娱乐的手段,即便它是受技术统治和追求商业利润,它也只能是为主体服务的工具,不可能压抑人的主体性,而只能彰显人的主体性,工具的存在本身是主体的延伸。但现实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包括电视肥皂剧、电视娱乐栏目、言情小说、流行音乐等在内的大众文化,看似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消磨闲暇时光,但是在这娱乐和消磨时光的同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存在方式开始诞生,这种生命存在方式最大的特征就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只要被动地接受大众文化就行了,不需要也不允许人的个体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们不需要劳神去主动思考,只要被动地选择消费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商品就行了:人们不需要为打发越来越多的闲暇而发愁,大众娱乐为人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我们只要被动地沉浸在大众文化的愉悦中就完成了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主体性逐渐开始消解。工作之余,人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来看电视、听音乐,用来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方式娱乐上。当然,现代科技也确实让人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刺激与快感,但是人们在享受快感的时候,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的,人们看电视的时候,电视演什么,人们看什么;听MP3的时候,播放什么,我们听什么。在音乐的享受中,在电视剧情的享受中,在其他各种娱乐的快乐中,人们很少,或者几乎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这些高科技的娱乐手段代替人们思考,人们不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精神劳作,只需要享受就可以了精神的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核心所在.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快乐最容易使精神的主体意识消融,使自身溶解在对娱乐对象的享受中。悲伤虽然让人难过,甚至极端的情况下可能痛不欲生,但总体上来说,它能给人以冷静,给人以奋发和激励。快乐除了给人以某一时段的愉悦之外不会在人的心灵中留下什么值得长期回味的东西,而悲伤则极有可能让人们终身难忘,让人们清醒自己的现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所以,对于长期处在大众文化之中的人们来说,自我的主体性逐渐变得晦昧。现代科学技术虽然表面上繁荣,看似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对人性的压抑和异化,是人类的倒退。马尔库塞认为,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社会,是一个单面的社会,人们只会被动地接受,而不会主动地思考和批判。  
  应该说,大众文化批判对当代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危机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不过这种批判最终目的是为了揭露当代后工业社会的文化危机及其根源,揭露当代文化对主体性的压抑,这种批判和揭露有一个无形的前提,那就是,人应该是一个自由自觉地存在,当代后工业社会对自由自觉的压抑是一个非正常的社会状态,真正的合理的社会状态应该是超越这种文化危机,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地位的状态。

二、自由的价值预设 
    自由是现代主义一个核心价值理念,在现代化的社会变迁过程中,自由被人们赋予了众多美好的意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于人类来说,自由甚至比生命还要珍贵,不怪乎西方政治活动家提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那么人们宁可抛却生命也要追求的自由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思想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大家比较认同的:自由是意志的不受干扰的状态,是基于自己意志的选择。与自由相对的就是自己不能自主选择。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的繁荣已经使得大众文化积淀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已经成为生命结构的存在方式。大多数的大众文化批判论者对人类的这种大众文化存在方式持否定态度。大众文化的存在方式看似社会的进步,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中。人们的吃穿住用行都不成问题,而且物质享受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精神也有足够的愉悦方式.大众媒介的存在,使得大众都能享受到充足的精神生活。但是在大众文化批判论者看来,人们生活在这种大众文化环境中,是一种自由的丧失。虽然大众文化铺天盖地,可供人们选择的方式数不胜数,但是这些数目众多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一种,那就是无深度的娱乐。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的人们.不但觉察不到自己的被控制、不自由状态,反而觉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令人愉快,沉浸在流行音乐、言情小说、电视连续剧等大众文化之中,人们觉着自己身心得到了愉悦。实际上,在整个大众文化享受过程中,人们不是主动选择,而是被动接受,这是自由的丧失,长期浸润在这种被动接受的大众文化生存模式中,人们逐渐忘却了主动选择,忘却了主动选择的道德责任承担,忘却了自由。有的丧失还表现在大众文化的强迫性上,霍克海默指出.“从根本上看,虽然消费者认为,‘文化工业’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消费者认为,他被满足的这些需求,都是社会预先设定的,他永远只是被规定了需求的消费者.只是‘文化工业’的对象。…“文化工业’不仅说服消费者相信他的欺骗就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而且它要求消费者,不管

上一篇: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