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推进化毕业(2)
2013-05-22 01:29
导读:另一方面,现代化引起的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社会转型是进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内部环境。在社会转
另一方面,现代化引起的由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社会转型是进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必须面对的内部环境。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同质整合关系遭到破坏,社会处于变动无序和多元重组的状态。旧格局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道德失范”现象、社会的组织离散和价值迷失难以避免。这无疑会弱化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转型将无法
成功,现代化进程也必然受到阻滞。而民族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运用得当可以发挥民族凝聚、精神
激励、价值整合、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恰恰可以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而且,由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转型是在外来压力和影响下启动的,其现代社会因素不是产生自社会内部,而是由外部传人,因此“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过程在迟发展国家表现为现代因素本土化和本土因素现代化的复杂过程。”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就更加必要了。
(三)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
民族文化能够为现代化的推进提供助力,同时它本身的现代化又是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其一,从现代化运动本身来说,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有机体不断复杂化的过程,社会进行不断的分化与整合,经过社会转型,从而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活动的三大领域,它们在社会的分化与整合中,具有保持一致性的要求,而社会转型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匹配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一般而言,经济增长首先引起物质文化的增长与变化,然后才带动制度与文化的适应性变革。民族文化作为社会动员的重要力量,必须和经济、政治发展相匹配,它本身的现代化也理应是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其二,从现代化在全球的扩展来说,最早开始的英国现代化源于社会内部动力,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动力多来自外部压力的挑战,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出现,其他国家为了生存和自保,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导致全球性连锁反应。而且,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更没有单纯的经济现代化。因为,落后国家遇到的来自外部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是交织在一起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如果从学理上来论证这一点,还不足以使人信服,那么我们看一下具体的例证。事实上,共同形态的现代生产力作用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国际条件下,会形成多样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针对当时国内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和魂洋才”的口号,所谓“和魂”就是在大量吸取西方政治、经济、文教制度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大和魂”即民族文化保留下来。这在当时使日本民族保持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现代化的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隐患。
三、全面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着力点
近代中国,民族文化衰微,形如“一盘散沙”的中华民族在西方强势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极度的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民族危难之际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从她创立的那一天起,就意识到民族文化对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
首先,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目标是逐步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决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局限于表层的经济现代化。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迟发展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些国家在物质层面上寻求变革的欲望强烈,而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却趋于文化守成主义。这将会导致社会有机体分化不规则和整合不及时的情况,严重时会产生现代化的断裂或中断。整理和利用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培育当代文化的资源,决不是
简单的向传统的复归。民族文化的传统因素虽然暂时也可以发挥其民族凝聚等功能,但如果不逐步赋予其现代性,往往也会将现代化导向危险的境地,近代的日本就是明证。其次,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双向运动的过程。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传统与现代性的矛盾,但传统与现代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又是紧密联系、难以割裂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包含着传统的和现代的多种因素的复合性结构,传统的因素不会完全消失。抛弃传统去进行现代化,只能走向沦为强势文明附庸的道路,而拒斥现代化的传统则会在封闭与保守中灭亡。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历史继承性与时代超越性的统一,使民族文化中的传统因素与时代因素形成和谐的互动。第三,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要按文化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决不能急功近利,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现实功利性,应着眼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同时,也应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所以,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必须重在实践,做大量基础性工作,从而逐渐内化于民族成员的思想、精神中,成为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力量。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落脚于人的现代化
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要重在实践,首要的途径就是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落脚于人的现代化。这是因为:第一,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实际上与人的现代化是一种同构性的关系。由于一个民族归根结底是由众多的民族成员所构成的,民族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走向。因此,民族成员的素质提升,是民族进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要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巨大力量还要靠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又会给作为民族成员个体的人提供全面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第二,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实践,需要高素质的民族成员,其途径就是推进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运动的系统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事实上,人的现代化,也更多的表现在文化层面上。因此,推进人的现代化是弘扬和培育当代中国文化的可靠途径。第三,我们在进行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必须着力在国民
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