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推进化毕业

2013-05-22 01:29
导读:文化论文论文,试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与推进化毕业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化 逻辑起点 推进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化 逻辑起点 推进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现代化进程的启动和现代民族文化的构建互为动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发挥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现代化的目标必然包括民族文化本身的现代化。弘扬和培育中国文化必须着眼于现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功能定位及其运用必须理性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包括民族文化的时代化、当代化,落脚于人的现代化。
    一、文化与文化现代化的概念
    (一)文化的一般定义
    “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所以有广义、中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中义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观念,局限于精神财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结果。而狭义的文化,是把文化作为具体的科学知识,包括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与运用,以及对某种具体技能的掌握,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文化是影响和解释人类生活方式的知识、制度和观念的复合体。
    (二)文化现代化的指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是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使用的文化概念,就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对的文化概念,它只限于精神现象的领域,是中义的文化。对这一文化概念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要从社会制约性的角度,把文化看成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观念形态的东西。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性质是由经济和政治状况决定的。其次,对于人的生存来说,首要的是物质需要,但人也有精神需要。文化就是人们为满足自身精神需要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及其结果。再次,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对文化的需要是人的一种社会需要,所以文化是社会性的精神生活,而不是纯粹个人性的精神活动。最后,文化是一种精神性的力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文化领域是文化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消费和保存的领域。一般而言,文化现代化是现代文化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
    (三)文化现代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现代化,其本质就是,为了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不断为传统文化注人现代性,使其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化过程,是文化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是文化创造力和文化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文化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第一,文化现代化必须以经济、政治现代化为基础,既受其影响与制约,又对其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二,文化现代化是最深层次的现代化,它的启动相对于经济、政治现代化而言较晚,其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也更为复杂。第三,文化现代化由于其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不同,在模式、途径和进程中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第四,文化现代化的成果蕴涵于特定民族的文化之中,其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该民族的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分析
    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提出与世界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与逻辑联系,以下本文就将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野出发探析这一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与民族文化关系的发生

    一方面,民族文化是启动现代化的重要民族资源。现代化的启动、推进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民族国家的建立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所谓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开始形成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它是振奋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经济和政治效率、整合统一语言基础上的国民文化的最佳手段。现代化的历史表明,没有民族国家,现代化就不可能迅速进行,因为现代民族国家能够有效地动员自身的民族资源,这种对资源的动员与现代化关系紧密,是提升国家实力的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民族资源当然也包括民族文化。在世界现代化史中,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与其民族文化是紧密关联的,在中国的现代化史中亦是如此。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培育需要现代化作为保障。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以民族这个共同体形态为存在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文化,正是伴随现代民族的形成应运而生。封建社会末期,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上,以资产阶级为主导的现代民族作为民族新形态开始取代封建制民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求,现代民族必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即现代化),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统一的民族市场和有凝聚力的民族文化。因此,现代化又是资产阶级在树立现代民族文化,建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的重要保障。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华民族的生存遭遇到极大的威胁,在这种境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一度减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经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解除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文化从而获得了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也获得了启动自身现代化进程的条件。
    (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客观上为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所导致的全球化趋势彰显了民族文化的功能。在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发展不可能继续在封闭、孤立的状态下进行。各个民族国家要生存、发展必须学会与其他民族国家交往,进行合作与竞争。因此,民族国家外部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交往实践的环境。这种新的实践环境从不同方面对民族国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文化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两点:其一,从总体上看,“全球化的效果将削弱‘所有’民族国家的文化向心力”。这是因为,日益扩大的全球性交往,使得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文明成果共享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安全观和民族文化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其二,从参与全球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全球性交往中,民族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相当激烈,也表现在文化实力方面。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处于弱势文明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激烈碰撞中,更应以不断发展的民族文化作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助力。
上一篇:新世纪小说的城市异乡书写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