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西方文论的知识型及其转向化毕业论文(4)

2013-06-01 01:23
导读:首先从根部的文化气质透视,与中国古典文论带有近缘杂交文化气质不同,西方文论体现了明显的远缘杂交文化气质。中国古典文论生长在东方亚洲大陆,

     首先从根部的文化气质透视,与中国古典文论带有近缘杂交文化气质不同,西方文论体现了明显的远缘杂交文化气质。中国古典文论生长在东方亚洲大陆,在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多民族的反复交往与竞争中生长起来。即使是受到来自印度的佛教文明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也是限于亚洲范围内的近缘意义上的。而西方文论则承受了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的远缘与多元塑造。

     由于在近缘杂交环境中生长,中国古典文论在自身的演变上显得相对稳定而缓慢,沿着先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脉络演变,虽不断有变化和创新,但基本上未见有突转式重大“转向”,基本上属于一种连续式文论;而西方文论则在远缘多元杂交环境中长成,屡屡走极端,先后呈现出人学、神学、认识论、语言论和文化论等“转向”,因而可说是一种破裂式文论。这里和前面有关连续式与破裂式的划分及讨论,都借自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有关中国文明属于“连续式文明”、西方文明属于“破裂式文明”的论断?B13。当然,这属于一种宏观观察,而严格说来,这两种文明及两种文论分别在其连续中也有破裂,在其破裂中也有连续,这是需要具体分析和仔细辨别的。

     在连续式生长中,中国古典文论在不同时代涌现出不同的核心范畴,它们在不同的时代生长到自身的成熟期。单就文论范畴的成熟期而言,在先秦两汉有“诗言志”说、“风教”说等,在六朝有“诗缘情”、“感物”(“体物 ”或“物感”)说等,在唐代有“感兴”(或“诗兴”)说、“天然”说、“味外之味”说等,在宋代有“妙悟”说、“点铁成金”说等,在明清有“童心”说、“ 性灵”说、“神韵”说、“才胆识力”说等。重要的是,这些在不同时代成熟的范畴之间不存在过分突兀的转向,都可以从同样的中国古典文化母体中找到其胚胎。而西方文论在其破裂式生长历程中,往往以奇峰突起姿态推出在不同文明传统熏染、又在多元文明杂交下长成的独特范畴系统,例如希腊时期的“模仿”论、新古典主义的“理性”论、浪漫主义的“表现”论、现实主义的“真实”论、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和“陌生化”、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论、“新批评”的“含混 ”与“细读”论、新历史主义的“政治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无意识”等。这些文论范畴各自携带着来自多元文明或杂交文化的异质内涵,显示了不停地“破裂”或“求新”的文化品格(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定的传承性关联)。

     与中国古典文论喜欢调动人的直觉去把握概念或范畴的无尽之意、甚至偏爱“恍惚”不同,西方文论在长时间里执著地追求概念或范畴的明晰度,突出一种精确或实证精神。即使是尼采式、海德格尔式到德里达式等对于“形而上学”的明晰传统的一次次激进的“解构”之举,包括其中的“诗化哲学”方式,也不过恰恰反过来证明这种明显区别于中国古典文论的明晰传统在西方至今过分强大和顽固、乃至根深蒂固。

     西方文论还处在第五次转向的风潮中,但也许第六次转向的征兆已逐渐显露而还暂时不为我们所明察。在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的当前,中国文论被卷入与西方文论的平行对话中,是一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宿命,同时也是一种加紧自身的现代性转向和现代性铸造的机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于与中国文论有着特殊关联的西方文论的深入认知,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
              注释:

 ① 见我的《20世纪西方美学中的语言本质观》,《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 2期;又见我的《语言乌托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语言论转向”(Linguistic turn)初见于[英]柏格曼《逻辑与实在》,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77页(Gustuv Bergmann, Logic and Reality?,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p.177);又见[美]罗蒂编《语言论转向》,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67年版(Richard Rorty, ed., ?Linguistic Turn: Essays in Philosophical Metho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②③ 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8-249页,第249页。

④⑤ 美]库恩:《必要的张力》,纪树立、范岱年、罗慧生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0页,第291页。

⑥[法]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⑦[法]贝西埃等:《诗学史》上册,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40页。

⑧[法]利科尔:《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337页。

⑨这个术语取自[美]詹姆逊《文化论转向》书名(Fredric .Jameson, ?The Cultural Turn :  Selected Writings on the Postmodern, ?1983-1998. London & New York: Verso.1998)。

⑩ 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四》(1919),《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345页。
B11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西方文学组编《现代美英资产阶级文艺理论文选》下编,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465-466页。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B12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7页。
B13有关连续式文明与破裂式文明的说法,取自[美]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美术、神话与祭祀》,郭净、陈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127页。
上一篇:詹姆逊与中国后现代理论的缘起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