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散文创作与研究概观化毕业论文(2)

2013-06-05 01:16
导读:写作 模式。他们的思考致力于普通人的存在,这使他们在个人化记忆与历史、时代、人类的普泛性之间寻找到了沟通的可能。在挖掘记忆的同时,他们对
写作模式。他们的思考致力于普通人的存在,这使他们在个人化记忆与历史、时代、人类的普泛性之间寻找到了沟通的可能。在挖掘记忆的同时,他们对童年不是加以简单的描摹和再现,而是进行某种超越材料本身的深度凝炼。庞、张“新散文”表现出一定的虚构倾向,只是,其目的旨在从被时间“磨损了现场提取往事的指纹,”“重现业已消逝了的东西,并使其恢复完整性。”(两段引文均见《大家》98〈1〉张锐锋《让隐匿的事物发亮——我的新散文写作及其它》)想象形成了“新散文”“过去进行式”的叙述。
    “新散文”较多长篇制作与手记体,以手记出现的作品中,海男《生发者手记》〔38〕、于坚《棕皮手记在西藏》〔39〕较为能够摆脱手记的纪实性、艺术粗糙等缺憾。
    “新散文”涉及的作家还有王小妮、钟鸣等人,他们之间缺乏一致的美学主张,存在种种分野,诸如:繁复铺陈与各种手记的粗糙报告倾向;面向心灵的倡导与为写作而写作的倾向。过分沉溺于写作技巧是一部分“新散文”产生危机的隐患。“新散文”多有长篇巨制,存在书写失控的问题;庞大的信息量有时令其由零散而琐碎,销蚀着读者的耐力;知识性、理念化与虚构如果不得限制,也会伤害散文文体。作为新现象,它的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辨析。
    50年代中后期及60年代出生的作家是这两年散文界最具活力的群体——庞培、张锐锋、钟怡雯、周晓枫、苇岸、瘦谷、包尔吉·原野、筱敏、华姿、刘亮程、王俊义、王开林、韩春旭、丹娅、程黧眉、唐韵、海男、张立勤、于坚等等。他们兼有较好的文化与人生积累,或多或少地亲历了2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受东西方文化再次碰撞的变革时代的影响,他们更注重从个性心灵出发而不失厚重。他们同时赶上了文艺美学的语言学转向,驾御语言的热情与潜力有胜于他们的前辈之处。他们变革散文的多种尝试,一时难以看清,但探索的努力终究是应予肯定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散文的艺术探索尚显拘谨局促,“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仍然是创作的主流;散文体式向长篇发展。散文艺术历来存在两个向度。一部分作品试图突破传统的散文创作模式,扩大散文的表现方式,这种努力仍然局限于少量篇目,如:《“潜在自杀者”叙事》〔40〕(魏黎)的荒诞手法,《月亮领着灵魂走》〔41〕(王俊义)的蒙太奇结构;《一个人的爱与死》〔42〕(林贤治)的词条的形式;《尸体》〔43〕(林耀德)感性体验与理性叙述的间陈。艺术框架下的文本实验应该是散文变革的重要内容。这两年,优秀的作品更多地集中于“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内。季羡林、张中行等老一代作家素来朴素写作,一向精巧独到的余光中也有了质朴之至的写父女亲情、从师经历的《日不落家》〔44〕、《自豪与自幸》。〔45〕徐晓悼亡之作《永远的五月》〔46〕用如泣如诉的生活语言大规模、不隐讳的追叙丈夫的血肉之躯。人格的魅力与性格的缺憾、善良的天性与不幸的命运、刻骨铭心的爱情共同赋予作品丰厚的内涵。菡子的《重逢日记》〔47〕在祥和安谧的气氛中,将“我 ”与“LM”两位古稀老人在短暂的重逢中重返十八岁纯洁真挚的初恋情怀传递给读者。以日记的断片记录的这一段初恋的复活富于即时性的真切。孙少山的《父亲》〔48〕是罕见的以犀利笔锋“审父”的作品,诚如作者所言:“一个人不能审问父亲就像不能审问自己一样”,在逼视我们自身难以启齿的问题上显示了勇气。黄永玉《此序与画无关》〔49〕引用了赫伯特·里德“我深信美学上的价值也正是道德上的价值,”深刻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李蔚红《苦难麦茬地》〔50〕在素朴的叙述中饱含了对苦难的朴素的悲悯。该类写作从本质上实现的是生命与语言的同构,体现了用生命去写作的立场。“无技巧”的自然本色写作必得有深厚的生命内容作支撑,由于散文对现实人生的切近,就使这种写作能够在散文文体内长盛不衰,不断产生佳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就体式而言,这两年的散文有明显的长篇制作倾向,1997年尤其明显。期刊散文动辄达到五千字以上,万言以上的散文屡屡可见。散文长卷从根本上说是散文寻求变革的方面,是信息扩充的要求。不过,目前散文的长篇发展又往往存在着失去控制、不加剪裁、过多枝蔓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散文界浮躁、随意之风所引发,正因为如此,它已经在向读者的阅读承受极限挑战。
    从题材取向考察,生灵、生态题材和都市题材的散文篇目日渐扩大;文化散文(准确地说是文化随笔)依然在各类期刊中占据庞大篇幅。与环境意义的提升同步,散文里的自然——家园意识逐渐增强,生灵、生态题材的散文已经构成显明的一族。对自然生灵世界的关注体现出两种意向:其一是生态意旨,其二是生命平等意识。这两年的期刊中不仅出现了“环保散文专辑”,还出现了一些佳作,如:《美生灵》〔51〕(张炜)、《泪的重量》〔52〕(林希)、《羽毛的浮力》〔53〕(周涛)、《鹿的眼睛》〔54〕(许淇)、《大地上的事情》〔55〕(苇岸)、《敏感的河流在我心中颤栗》〔56〕(刘元举) 《象脚花瓶》〔57〕(喻丽清)、《蝙蝠悲歌》〔58〕(戴小华),等等。这些作品在生态意识之上体现了自然、生灵与人类生命灵魂的相系相依,在独立自足的生态生灵世界内寄寓了包含人类在内的生物界至高至美的理想,生物的灵性被纳入到与人性平等甚至高于人性的地位加以言说。主体的投映赋予自然生灵世界人格化的表达使这部分作品脱离了“问题文学”的机械。
    都市题材的散文伴随着近十年中国城市的都市化进程而来,这两年渐渐清晰。《城市宿营地》〔59〕(王开林)、《上海人的“面子”与“夹里”》〔60〕(陈丹燕)、《小洋房里的主妇》〔61〕(潘向黎)、《生活在城市之中》〔62〕(丹娅)集中反映都市人心轨迹与价值方程。作家主体对都市文化的剪裁集中于:都市人的生存情状,受物欲挤压的价值观,都市边缘人传奇,失去故园的流浪心迹。流浪与孤独、欲海中人的异化与自守是常见的主题。由于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的异质性,就使都市题材的散文呈现出较多艺术上的新追求,《城市寓言》〔63〕(瘦谷)、《隐形的城市》〔64〕(吕约)、 《月亮领着灵魂走》〔65〕(王俊文)对象征、隐喻、蒙太奇手法有充分的运用,现代艺术手法的介入给这类散文带来了丰富的表现力。都市题材散文的深化发展将会成为散文多元景观的重要一元。
上一篇:1997年内地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化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